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農民豐收節

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農民互聯網:(程金箱 圖 張占星 文)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曆廿四節氣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此舉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它不但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現實意義;而且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農耕文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但願五穀收成好,家家戶戶慶豐年”是黃梅戲《天仙配》中天上諸仙女《贊人間》選段的一句唱詞。是的,在我國傳統農耕勞作中,大都是“莊稼之人不得閒,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動場面。更有《牛郎織女》故事,用神話的形式反映出:男耕女織,“兩三畝地一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的幸福生活。當然也要經歷激烈的奮鬥、抗爭、祈盼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主宰的上天,能夠給大地“風調雨順”;黎民百姓就能獲得“人壽年豐”的好年景。同時也反映了“只要人勤地不懶,一滴汗水一碗糧”“勤織錦帛千家暖,廣栽稻穀萬戶香 ”用勤勞換取豐收成果的景象。

農民豐收節

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我們大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度,農耕文明佔據了很長很長的歷史時段,它始終熠熠生輝於世界文明長河之中。由田、牛、犁、人構成的畫面,是農耕文明時期最常見的生動場面,在這裡牛、農具更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結晶。我國古代延續數千年的農耕,耕牛是重要勞動力,因此保護耕牛,都有法律規定。西周時就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延續至唐宋亦如此,就是名著《水滸傳》或其他俠客演義中描寫:他們一到店家就喊:“來二斤牛肉,一罈酒!”都是非常錯誤的。在農耕社會無論是屠夫還是店家絕對不敢公開殺牛、出售牛肉,因為哪一樣都是死罪,所以這些情節只能說是作者的虛構或後世的誤傳或訛搞。而坐騎為青牛的老子就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確立的命題,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世代代依賴農業、運用耕牛農耕,已經成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和維持生存、延續後代、生生不息,也映射出先祖們的聰明智慧,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動人情境。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是的,“秋分”,意味著“不偏不倚”,“秋分”是秋天的一道分水嶺。“秋分”,晝夜等長,日子平分成了兩半,但是分成了兩半的日子合起來就是整個好日子。“秋分”,寒暑平分,秋天被分成了兩半,但是分成了兩半的秋天,合起來算才是完整的秋天。 “秋分”,陰陽相半,各半陰陽才是天地,才分男女,只有百年好合才有愛情。

農民豐收

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誌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穫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豐收更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歲歲年年、家家戶戶人們永遠盼望和追求的夢想。不光是農耕主體的漢族,就是一些少數民族,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嘗新節”“吃新節”,都是他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這也是每年慶豐收的序曲,喜慶氣氛不亞於春節。而我們家鄉每年嘗新、吃新,雖不像一些民族那樣喜慶熱鬧,但是它“鄉而不俗,土而不粗”既有詩意生動的畫面,也有平實質樸、不斷地有豐收大餐輪番登場:玉米初熟燒玉米(煮玉米)、大豆新熟烀毛豆.....地瓜長大蒸紅薯、紫皮白皮面土豆、吃冬瓜、吃倭瓜.....(西)瓜、梨、桃、葡萄架......

農民豐收

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遠的不說,自解放後,人民當家做主,從互助組到人民公社,大隊、生產隊時期。牤牛河畔從佟柵子、抄梁山、朱首營、白營、鳳山.....下官營、劉營、鐵營、波羅諾......都有大面積的稻田。而我的家鄉每到廿四節氣秋分,也是一年一季莊稼豐收定型的時候。因為我的家鄉毛桃溝大隊,是1963年10月30日由中共豐寧縣委批准:將朱首營大隊分為三個大隊,即朱首營大隊、毛桃溝大隊、壩漢溝大隊;所以毛桃溝大隊更是年輕的大隊。她地理位置由於遠離了牤牛河畔,不在經營稻田,就是分給的家產“打稻機”也被其他生產隊借去不必還了。從此穀子就成了家鄉主要農作物。老農都知道:“秋分見谷摞”的諺語。谷摞就是將割倒的穀子,晾曬幾天連秧帶穗的捆好,每一摞十個扁生生谷捆。莊稼把式都知道谷摞的垛法:翻馬穀子,正垛垛。且頭層四個,二層仨,三層兩個,四層一壓蓋,恰好十分穩固。從下至上沉甸甸的穀穗都摞在一條垂直線上,除了最上面的那個穀子的穗在外裸露,其餘九個都在穀草秸稈包圍之中,既防鳥獸糟蹋,還通風繼續風乾,有點小雨也淋不透,就是上面的一個淋了雨,秋風一吹就幹了。谷摞都馬在既好看守、又好裝車的地方。八摞或六摞一處,不好走的六摞地塊將來派牛車去拉,牛拉的鐵瓦車也較穩重;路遠平展八摞的地塊就派馬車去拉,畢竟馬拉膠輪車快。這些活大都留在農曆九月九之前才拉進場院,再垛成大垛。幹松的谷垛等到一切秋收完成了,再掐穀穗(乾草也得捆好上垛,冬天有專人鍘草,它是騾馬的最佳的飼草)、打場、揚場......最後就得到金黃的穀粒。要吃新鮮上好的小米,最好選在數九寒天,無論是當初的石碾推,還是後來的碾米機加工,那才是最佳時候。那時生產隊裡交公糧,無論是穀子、玉米、大豆、高粱等,除了種子以外都選最好的,大家都習慣稱:“交愛國糧”。且各個村非常踴躍,我們這裡到鳳山南糧庫十五六里,各生產隊交糧有的用牲畜拉大車,車上插著紅旗、端端正正擺放著毛主席像鏡框,有的用人拉、小車推,起早貪晚,你追我趕,真是爭先恐後。

豐收了

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一般是秋分前後,將谷摞馬在收穫的田野裡。再忙著收割其它莊稼:玉米、高粱、大豆、黑豆、綠豆、小豆、蕎麥.....紅薯、山藥(土豆)......糧食收完,最後拉穀子。那時為什麼大白菜、蘿蔔,可以晚收呢?農諺道:“車軲轆(指拉莊稼的車)響,蘿蔔長。”也說明它們較抗霜凍。秋收大都在當地“白露前後一場霜”之後,才逐漸開鐮收割,特別是穀子有“青眼”(不成熟)絕對不能強收,如果提早哪怕幾天開鐮,也是“傷鐮”,使“優糧”功虧一簣,變成穀子“傷鐮一把糠”。成熟的穀子,也不能長著多養幾天,若遇上大風天,就會將幹松上好籽粒摩擦掉,造成天災而減產。所以種穀子學問大了,從春天行家裡手扶犁畜力挑溝、棒勞力用糞箕子旅糞、多年把式點葫蘆播種、年輕人打頭遍磙子、拉軋二遍磙子。穀子出苗後,隨著布穀鳥:“開鋤、開鋤;大爺、大叔;耪草,鬆土——”的歌聲,社員在隊長帶領下,雁別翅排開,除起早貪晚,一般都天天頂著炎炎烈日,哪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寧可少休息也堅決不誤農時,一塊塊谷地都要保質保量耪上幾遍,即“頭遍淺,二遍深,三遍四遍不傷根”。在鋤耪一遍後,就要薅苗(間苗),農忙假的學生、年輕的姑娘媳婦、都要蹲在地裡薅苗,又熱又累腿都蹲得站不起來了。大娘、二嬸、老奶奶幾乎都在地裡爬著薅苗拔草幹活。一切做好,暑熱來臨伴隨伏雨,中耕(蹚地)草死苗長,一兩月後就豐收在望了。

五穀收成好 家家戶戶慶豐年

正向《父老鄉親》那首歌唱到的那樣:“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裡有我的父老鄉親.....小米飯把我養大,風雨中叫我做人......我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同甘共苦的父老鄉親。”我與家鄉人民從事農業勞動,與天地相伴,與農具為伍,腳踏實地,送走太陽迎來月亮,至今勞動場景仍歷歷在目。

改革開放40年,我的父老鄉親又從聯產承包中得到了國家政策的紅利,現在農戶雖然種植逐漸轉型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但是糧食年年豐收。每畝地超千斤的不是稀罕,一般農戶一年出售萬八千斤玉米,有的農戶種20~30畝的承包地,幾乎就是當年一個生產隊的玉米總收成了,而且比當年的玉米個兒又大、上得籽粒又成實。這些年來在農業生產一線勞作,心地善良的“泥腿子”鄉親們,也更新了每件農具。完成從畜力耕種,到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耕種;從畜拉人槓,到農用車運輸等的飛躍。可是無論過去,還是今天,及將來高科技的農耕方式,都不可能“天種人收”,總得靠人們勤勞雙手和農機具去完成:播種、管理、收割、揚曬、儲運等工作。農民的豐收節,永遠是勞動唱主角,不斷解放生產力,讓豐收的農民更富裕更幸福!

總之,目前,各地農民群眾正在積極組織、精心籌備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相關活動。因為勞動是光榮美麗的,豐收是最值得慶祝的,為了過好這個屬於自己的節日,所以我代表鄉親們拿出壓箱底兒的記憶,奉獻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