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私募鴻溝是否不可逾越?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2017年四季度私募基金行業統計報告》,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美國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計2997家,資產管理規模12.54萬億美元。放眼國內私募市場,截至2018年6月底,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903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3854只,管理基金規模12.60萬億元。

在私募巨頭方面,中美對比也是相差懸殊:截至2013年6月底,KKR集團管理的總資產為835億美元;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黑石集團管理的資產總值為4496億美元。而中國私募截至2018年6月底,管理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私募僅224家。

通過數據對比不難看出,中國私募數量領先美國私募近8倍,而美國私募管理規模領先中國私募近7倍。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懸殊的差距?是什麼造成了美國的私募基金數量少但每個基金平均管理規模遠大於中國這樣的局面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 時間

美國的證券市場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而歐美私募基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使是現代意義上的私募基金也已經歷了70餘年的發展歷程。反觀中國證券行業,起步至今不滿30年,私募基金則更是新生事物,直到2007年6月《合夥企業法》、2014年7月證監會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實施後,國內私募基金行業才慢慢走上正軌。現在尚處初級發展階段,遠不成熟。

  • 高淨值人群

在歐美等成熟社會,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金融資產在全球領先,且居民早已形成將金融資產交給專業機構打理的理念。高淨值人群及其家族也大多集中於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城市。而我國隨著創業者的增加,不斷湧現的高淨值人群廣泛存在於全國各地,高淨值人群比較分散,這就決定了國內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

  • 市場

美國私募經營全球市場,而中國私募基金只做中國市場,本身的市場容量不一樣,總規模也因此會高於中國很多。此外,中國市場金融產品種類貧乏,市場體系封閉,這些都制約了中國私募基金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現階段的基金管理人仍處於野蠻生長的早期階段,而歐美已經歷數次大浪淘沙,因此只有做得好的活下來,這也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相對較少而體量較大的原因之一。

那麼未來中國能否產生類似美國KKR、黑石這樣的私募巨頭?

與其說這是結果,不如說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發展過程。首先,中國私募基金行業發展歷程短,目前中國私募管理規模遠低於美國也屬正常現象。投資本身就需要一箇中長期的時間窗口,要檢驗投資機構水平的優劣更是漫長。此外,當前中國資管行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監管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中,整個私募行業正處於洗牌階段。儘管中國當前私募基金的分散度還比較高,但隨著時間窗口的拉長,投資者能夠更直觀的看到各家投資機構的投資風格和投資收益,整個私募管理行業的集中度也將上升,資金向頂端私募集中趨勢將更加明顯。

其次,私募門檻高,且中國的投資人對私募的認同還需要時間。在公有制曾經作為唯一現在也是主體的社會結構下,“私募”二字本身就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一層表面神秘面紗實質緊箍咒的枷鎖。另外,國人的投資理念還停留在固定收益階段,在投資者教育方面也需要繼續加強。

再次,目前我國私募投資範圍受限,資金出海困難,全球佈局存在限制。且國內目前投資品種、風險對沖工具單一,衍生品市場發展偏緩慢,而美國私募基金經理人的基金業務是多元化的,私募基金的類型也更加豐富,產品能夠滿足投資者多方面的投資需求,這些都限制著中國私募巨無霸的誕生。

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位,國內高淨值人群也在不斷擴大,所掌控的財富越來越多。據《2017中國高淨值人群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去年我國高淨值人群已達到197萬人,可投資資產規模約65萬億,資產配置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這為國內私募基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時,一些優秀的私募基金也在積累自己的口碑,逐漸從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積聚越來越多的資金,成為國內私募基金行業的佼佼者。

中國市場的逐漸成熟和沉澱,居民投資理念的逐步理想化,行業集中度的加大,這些使強者恆強,弱者淘汰,業態將會逐步向發達國家看齊。到時,中國也一定會擁有像黑石、KKR這樣的私募資產管理巨頭。這是私募行業發展不可避免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