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爲例

當二次元碰上三次元,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近年來,隨著90後、00後收視群體的崛起,漫改劇在影視市場上逐漸嶄露頭角,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細數過往,無論是國內的《鎮魂街》《畫江湖之不良人》,還是日本的《哥哥太愛我了》、韓國的《我的ID是江南美人》,都向觀眾充分展現了影視團隊向漫改市場進軍的決心。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一覺醒來,發現家裡的物品都變成了人該怎麼辦?

在線等,急!

這樣充滿二次元色彩的漫畫情節在這個夏天以網絡真人劇的形式華麗亮相,其腦洞大開的情節、未來感十足的科幻設置,外加充滿人情味的人物關係,無不讓我們看到《限定24小時》這部漫改劇作品在向著三次元落地過程中的大膽試驗。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科幻漫改打造全新世界觀

隨著近幾年網劇興起,影視劇題材正向著受眾年輕化、題材多元化的方向轉變,而本身就有著一定粉絲基礎的漫改劇更是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

《限定24小時》改編自漫畫家蘇夏的原創漫畫《限定24小時!安定博士和他的僕人們》,平臺總點擊量高達8789萬,可謂實打實的熱門IP。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本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安定明明是個“蠢萌”的發明家,卻突然擁有了“化物為人”超能力,當身邊身懷絕技的“物化人”越來越多,他也因此陷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之中。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作為漫改劇作,安定的設定頗具二次元色彩,他是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小島之上、擁有著“化物為人”的超能力、同時從事細胞實驗項目的科學博士形象。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安定與他的物化人們共處一室,他們各個身懷絕技卻每次只能出現24小時,他們性格各不相同、有血有肉甚至能和人類談戀愛,這樣荒誕離奇的設定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屬於物化人特有的具有未來感的全新世界觀。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與歐美、日韓等國家相比,我國漫改劇尚處在起步價段。外加如今宮廷古裝劇、都市言情等仍是暑期收視的主流,《限定24小時》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收視遇冷問題。雖然如此,但其爆笑無厘頭的橋段涉及、雙線並行的懸疑安排以及在漫改劇摸索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依然值得肯定。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以腦洞解鎖花式人物群像

在這個充滿未來感的世界體系內,當然少不了物化人的塑造。《限定24小時》在最大程度尊重每個物品屬性的基礎上,加以人性化的性格塑造,讓這些物化人的形象變得有血有肉的同時,也為後期的安定和林婉晨的破裂做了鋪墊。

能夠讓觀眾大呼過癮的這群物化人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下面就讓胡扒醫帶著大家瞭解一下: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每天繫著小圍裙、酷愛做飯的呆萌馬桶小哥九牧;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老成持重,無論什麼時候都胸有成竹的英倫管家範兒電話老貝;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御姐身、漢子心,明明怕水卻愛吃冰淇淋、愛喝酒的手紙莎布爾;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擁有著吸血鬼的一切弱點,戰鬥力十足且愛吃毛血旺的剃鬚刀飛利浦;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以及精明能幹、睿智十足的機智暖男電腦因特爾。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正是這一張張鮮活且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為這個物化人的世界構建了豐富多樣的眾生相,也充分展現了劇組在強化人物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與漫畫獨立章節不同的是,網劇的劇情推動必須找到充分的情感動機。作為一部輕科幻愛情喜劇,《限定24小時》的開場選擇了以安定表白女神失敗後的宿醉作為觸發點,荒誕不經卻又極具漫畫色彩的輕巧設置,讓整個故事的展開自然而流暢。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除此之外,劇情中更是設置了幾個直男買口紅時分不清色號;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莎布爾如同尋常女孩般迷信雜誌星座預判;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飛利浦作為吸血鬼在看《暮光之城》感動到痛哭流涕等與你我日常息息相關的生活細節作為情節推動,讓觀眾在感受漫畫腦洞的同時又能在其飽滿的劇情中產生真實感。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小體量背後是大溫暖

如何將這樣一部腦洞大開的漫畫搬到現實?要想實現漫畫的天馬行空和現實生活的合理嫁接,將漫畫中短巧章節進行具有情節衝突的巧妙串聯,就少不得要在劇本上下功夫。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限定24小時》作為一部包含了科幻、愛情、喜劇等多重元素的劇作,要想避免讓觀眾產生不真實的觀感體驗,就需要合理分配不同元素設置,讓每個人物性格得到最大體現的同時能夠實現劇情的合理推動,讓觀眾在笑聲中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

就像本片在宣傳時所提出的:“青春但不苦情,愛戀卻沒那麼狗血。我們要講一個年輕觀眾愛看並且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輕鬆故事。”

除此之外,影片打鬥場景、電腦因特爾自帶的空中電子顯示屏以及劇中物化人變身時的華麗特效,也為這部小而美的網劇帶來了更多的科技感。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作為愛情喜劇,《限定24小時》在創意搞怪的同時也不曾忘記對現實問題的討論。其所設置的對人性溫暖的討論,主要體現在主人公安定和“女神”林婉晨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對待物化人截然相反的態度上。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當都市人的生活越來越獨立的同時,是否意味著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安定作為一個“天煞孤星”的悲慘宅男,自幼便失去了父母,然而從他房間內眾多有年頭物品的擺放便可看出,他是一個內心渴望溫暖的男孩。也許正是他內心裡對家中這些老物的熱愛,才使得他擁有了“化物為人”的超能力。而他在後期所展現的對物化人的關懷和保護,更是體現了其在現實物慾面前堅定自我,始終捍衛內心溫暖的決心。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而手紙妹子莎布爾雖然每次只能停留在這個世間24小時,卻依然渴望出去工作,實現自我的進取精神,也同樣值得當下不少“偽佛系真懶惰”青年反思。

淺談網絡劇的“新”與“奇”:國產沙雕腦洞劇《限定24小時》為例

突破元次壁壘,打破想象空間,《限定24小時》在漫改劇的探索過程中大膽創新,讓喜劇不再只是沙雕無腦。在第一季完結後,懸疑、愛情、友情等多重情感交匯,為觀眾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白,而雙線並行的懸疑設置在下一季的劇情中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劇情火花?相信不少觀眾和胡扒醫一樣,剛看完這季便已經開始期待下一季的精彩內容。

此外,《限定24小時》在漫改過程中所呈現的腦洞大開與貼近現實的劇情實踐,和在漫畫基礎上衍生出的現實意義同樣值得後續的動漫IP改編所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