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盾安集團被爆出 450 億債務危機是怎麼一回事?

我認識一家民企的財務負責人,前段時間她說都想自殺了。企業其實經營一切正常,但也是微利。上半年有一筆銀行借款要到期了,還錢是沒有。這也沒什麼,按過去的規矩,續貸就成了。

銀行那邊也說好,企業先找一筆過橋資金,把錢先還上,再申請續貸,過橋資金當然是高利貸,好在時間短,幾天時間後銀行貸款申請下來,任務就完成了。

沒成想銀行拿到錢就翻了臉,以總行過審未通過為由,拒絕再續貸。

這就算要了企業的命呀!那邊高利貸一個月三分四分的利息,這邊銀行的錢下不來,如果資金週轉不過來,企業可能就得關門。

自從國家開始去槓桿以來,同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無數次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從飽受爭議的去槓桿談起,當資本市場一路向好時,市場上找錢相對容易,利率又低,企業就會多借款擴規模,希望通過加槓桿的模式賺取更多的利潤,理論上講,只要投資獲取的利潤高於負債需付出的成本,這個槓桿就可以往上加。問題是一旦資本市場出現變化,資金開始收縮,借款成本就會快速提高,而經營利潤不會同比增加,這時本應加槓桿獲得的利潤就會變成加槓桿付出的成本,企業的風險也會跟著成倍放大。這還不是關鍵,最要命的是去槓桿是要企業還債,降低資產負債率!

對於普通企業槓桿加上去想退回來就難了。誰也不會把辛苦借來的錢放銀行生息,都變成貨款或實物了,短時間想還錢真是有心無力。

還有一點就要聊聊我們的國情了。

去槓桿本身沒有錯,之前為了刺激經濟,超發了太多貨幣,宏觀上金融風險太大,降是必須要降的。但能不能做到一視同仁就不好說了。

我們國家的宏觀負債可以分成政府負債、企業負債和個人負債三類。其中個人負債風險不大,大多數人都不敢花錢,再降也輪不到居民。政府負債也不用考慮,銀行再牛也牛不過政府。剩下的企業負債還要細分為央企、地方國企、普通民企。前二個也不能動,銀行要想完成去槓桿的指標就只能找民企。

最後的結果就是本來很優秀的民企現在連公司債都不好發,更不用一般的小企業了,下游的款都有賬期收不上來,背後銀行緊收銀根,結果當然是債務危機頻發了。

。。。。。。。。。。。。。。分割線。。。。。。。。。。。。。。。。。。。。

最後說一下盾安的事。

國企有人罩著,民企小孩沒娘只能自己想辦法,辦法就是把自己儘可能的吃胖一些,多招點人,多欠點錢,平常人欠點信用卡的錢睡不著了,但你要欠一百個億,就輪到銀行和當地政府睡不著了。

盾安可能就這麼想,從報表上看,盾安這些年四處出擊,借了自己能借到最大限度的債,把資產擴張了省政府都不得不重視的地步,這樣他們出了事後第一件事就可以打紅頭文件求救。

按說民企有債務,那怕破產都是市場行為,當地政府是沒有直接責任的。但這個紅頭文件還就真有用,省政府出面,各大金融機構響應,加上最近去槓桿的調子有變化,搞不好盾安這次還真就起死回生了,這也算中國特色吧。

只是可惜了之前死掉的那一批小企業了。

。。。。。。。。。。。。。。。。分割線。。。。。。。。。。。。。。。。。

有人說借了過橋資金就是風險大,就不能續貸了?企業貸個一年期的款,如果是用於生產經營,是不可能快速回籠資金的,要麼在貨上,要麼在賬上。如果是用於擴大再生產,購買廠房機器資金回收期會更長。銀行企業在每一年的指定日期還款再續貸基本上不可能做到的,再正規經營的企業也會通過過橋或換家銀行的方式把命續上。

普通人不懂怎麼想都可以,有些在銀行工作的人也這麼想就不能理解了。我們國家三令五申要金融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不是喊喊口號就算的,銀行這嫌貧愛富、看人下菜的習慣什麼時候才能改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