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講」職業教育,是對學生一生的不負責任

把學生關在教室裡“講”職業教育,是對學生一生的不負責任

數碼音樂是由電子音樂發展而來的。《美國百科全書國際版》認為:“‘電子音樂’一詞首次在30年代應用(或誤用)於部分或全部作電子樂器的音樂表演,這些樂器包括電子小提琴、鋼琴、風琴等。德國音樂家用這個術語表示完全用電子生成的音響材料構成的作品。當上述定義仍被某些人所接受時,多數音樂家認為電子音樂是依託磁帶實現的一類作品,它既可能只包含電子材料,也可能是電子材料與自然音響材料的結合。電子音樂也可能包括那些音樂內容兼及磁帶錄音、實況音樂或聲樂演唱的作品。但是,它不是指那麼傳統音樂的抄本、排列,或者這類音樂通過電子合成器、電子風琴或電子擴大器的演出。”根據美國學者福爾摩斯所下的定義,純粹電子音樂是通過電子手段生成的聲波創造的;電聲音樂則是運用電子手段對取自自然界的音響加以修改而成。前者是程序、計算機顯示和在軟件中所發現的“虛擬”樂器的領域;後者是話筒、磁帶錄音機和數碼取樣器的世界(2002)。我們可以將電聲音樂視為廣義電子音樂的一部分。歐洲11世紀所出現的相對於教堂音樂而言的新音樂,在大膽使用新樂器、抒發世俗情感等方面是20世紀西方數碼音樂的先導。18世紀末萌芽的電力樂器,則是數碼樂器的前驅。早在1759年,法國人薩伯德(1734—1794)就試製了靜電驅動的豎琴。1874年,美國通訊專家格雷(Elisha Gray,1835—1901)發明了可以演奏隨機音樂的單八度鍵盤裝置,稱之為“音樂電報”。這種電子合成器用於生成和組合不同頻率的聲音。1897年,美國人卡希爾(1867—1934)造出了電傳簧風琴,讓用戶通過電話聽筒欣賞。20世紀初電子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真正的電子樂器,早期產品有泰勒明電子琴(1919)、馬特諾電子琴(1928)等。前者由俄國教授泰勒明(1896—1993)創制,1928年獲得專利。後者由法國大提琴手馬特諾(1898—1980)發明,在20世紀30年代屢加改進。這兩種電子琴都是在基於模擬技術的電子管振盪器支持下實現的。振盪器有多種類型,其中最早的一種是美國德•福雷斯特(1873—1961)發明的(1915)。

把學生關在教室裡“講”職業教育,是對學生一生的不負責任

把學生關在教室裡“講”職業教育,是對學生一生的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