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居民用電量高增長之謎

今年1-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達到9%,比去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與GDP增速下行向背離。同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高達12.3%,為何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家電銷量由強轉弱,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卻高達兩位數?並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其中國企的增速大幅回落,而民間投資反而逆勢而上?

[主要觀點]

今年年初用電量明顯回升,當初判斷是由於北方各地推進“煤改氣”,之後又有夏天高溫和新能源汽車耗電的原因,甚至更有比特幣挖礦耗電和智能電錶改裝的因素。但這些因素都經不起數據檢驗。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回落、生活用電價格走高的背景下,居民生活用電量的增速反升,主要有三大原因:網絡經濟、消費升級和服務性消費比重上升。

“新經濟”正在擴張。其他主要經濟體在經濟轉型階段,都出現過“隱性經濟”的擴張。如表現為很大一部分社會群體參與經濟活動,使用生活用電而非生產用電,這些經濟活動並沒有被納入官方統計。主要參與者或許來自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發的就業結構性轉換。

中國“新經濟”擴張的同時也給民間經濟轉型帶來機會。經濟轉型期往往會帶來“新經濟”不斷擴張,其中孕育出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基本都由“民間”主導,只是由於“新經濟”中的部分產業處於初創期,尚未定型,故難以準確統計,但實質上體現了“民營”擴張。

表象不足以解釋居民用電量高增長

由於統計體系並不完善,一些事實上存在的經濟活動,並未被納入統計範疇,而這部分恰恰是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才可能出現的現象。在中國經濟轉型階段,這個由民間主導的經營活動,其體量正在逐漸變大。

與冬季“煤改電”及夏天高溫耗電似無關

今年年初,全社會用電量大幅度回升,當初大家的普遍判斷是,由於各地落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關於“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要求,導致原本通過燃煤取暖的方式,轉變為用電取暖,導致用電量大幅度增加。

但冬季結束後,全社會用電量的同比增速仍然高於工業生產的增速,這就很難用“煤改電”來解釋了。如果把時間拉長,其實從2015年底開始,全社會用電量當月同比增速見底回升,而工業生產始終保持平穩。甚至從2017年開始,全社會用電量當月同比增速超過工業生產的增速,也沒有帶動工業生產的回升。也就是說,更多是非工業的因素在牽引著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的波動。

國家能源局定期公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數據,並可以剔除掉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後計算生產用電數據。把二者比較後發現,生活用電的增速見底要遠遠早於生產用電,且增速也遠高於生產用電。顯然,從2017年冬季開始的“煤改電”並不能解釋2015年年中以來生活用電的持續高增長。

如果排除掉冬季“煤改電”的原因。夏季天熱會否造成用電量高增長?根據國家氣象局公佈的夏季平均氣溫,2016年(22.0度)、2017年(21.7度)、2018年(22.0度),連續三年高位,很難解釋用電量增速攀升。而2010年、2013年也是歷史高位,但大趨勢回落。不可否認,伴隨著年內氣溫回落,用電量增速可能回調,但短期波動很難解釋大趨勢。

與智能電錶改裝及新能源車使用的相關性不大

有人提出,是由於普及智能電錶造成用電量增長。但智能電錶量產集中在2011到2015年,“十三五”招標量已經下滑,2016年(6573萬隻),2017(3778萬隻)。另外,與其說使用智能電錶推高了用電量增速,不如說使得真實用電量顯性化,反而是前期存在低估的可能性。

還有人把原因歸結到新能源車的普及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電新團隊的測算,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能源車累計存量約172萬輛,加上2018年內已銷售約60萬輛,目前存量約230萬輛。

假設每輛車每年跑2萬公里,平均每輛車每百公里耗電量15度電。合計每年用電69億度,月均用電5.8億度。2017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8694億度,計算新能源車耗電量佔比僅為0.8%,另外如果考慮到新能源汽車不完全使用生活用電的可能性,這個比例還可能存在高估。

有人甚至把居民用電量的高增長原因歸咎於比特幣的“挖礦”,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所有“礦產”規模佔全球70%左右,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內蒙和新疆,但從下圖看,這幾個省份除了雲南外,其他省份的居民用電量均低於平均全國平均水平。而且,“挖礦”所耗的電能應該大部分不屬於居民用電。

為何居民用電量與居民收入增速相背離

為什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回落,但生活用電量卻持續高增長?從2010年到2015年,儘管城鎮居民生活用電的季度增速波幅更大,但基本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類似趨勢,但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二者之間的“喇叭口”則不斷放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生活用電量當季同比

這還是在電價始終在上漲的背景下發生的——2010年,國家發改委公佈《關於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將單一形式的居民電價,改為按照電力消費量分段定價,居民用電越多,支付的電價水平呈階梯狀逐級遞增。

由此,除內蒙古西部地區和海南等極少數地方為,各個地方先後通過採取階梯電價的方式,其結果是居民生活用電平均銷售價格實際上漲。

各地居民生活用電平均銷售電價增幅(2016年較2010年)

也就是說,在居民收入增速穩中有落、居民生活用電價格走高的背景下,居民生活用電的增速不斷提升,這並不是一個短期“煤改電”、夏季高溫、換電錶或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大增等能夠完全解釋,需要更深層次的剖析。

解釋之一: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活動比重上升致居民用電量增加

由於經濟結構的轉型,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服務經濟的比重上升。從事服務經濟的部分群體或使用居民用電而非生產用電。首先,“新經濟”的參與者中的相當一部分,或許來自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發的就業結構轉換。

2015-2017三年間,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合計減員3121萬,如果考慮到因為年齡原因自然退休的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4年底15-59歲人口是9.2982億,2017年底是9.157億,三年減少了約1412萬。2017年全國就業人口為7.76億,跟全國15-59歲年齡段人口的口徑存在明顯差異。

因此,三年減少的1412萬人中,只有一部分能算作退出就業人員,因為第一產業的就業統計中並沒有明確退出就業的年齡界限。即便把這1412萬人全算作退出就業的人員,根據人社部公佈的數據,一產、二產就業人員合計佔比約55%,那麼一產、二產中由於年齡自然因素減少的人員約776萬。

剔除這776萬,一產、二產因為非年齡原因減員2345萬左右。如果再加上這三年間從中等教育學校或高校畢業的學生約4500萬(前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在2016年說,我國“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需要在城鎮新就業的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人大約為1500萬人),則合計約6845萬,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三年共增員3508萬,也就是說,也就是說,還有約3337萬人並沒有實現在第三產業內就業。

退出工業崗位後在家裡通過開淘寶店、參與網絡有償傳播活動等方式,這算不算“新經濟”?從微觀看,在家開淘寶店、參與各位網絡傳播等活動,可以算自由職業,但這種行為需要傳播途徑,需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易或傳播,這也是網絡經濟的典型案例。哪怕只是在家上網,那也帶動了上游的各種產業形態,構成了“新經濟”中不被納入統計的隱性部分。

第二產業新增就業(1978-2017)

其次,居民生活用電儘管經過“階梯電價”改革後逐步提價,一般工商業和大工業電價也有下調的動作,但生活用電電價仍較一般工商業和大工業電價要明顯便宜。根據國務院網站2018年公佈的資料,居民用電平均銷售電價水平為0.55元/千瓦時,僅約為大工業電價的86%,為一般工商業電價的68%。

再次,統計體系難以完全覆蓋“隱性”部分。這些經濟活動並未被納入官方統計的範疇。儘管經營成果不能反映,但用電量數據能夠反映其規模大小。

同時,我國對城鄉居民收支狀況的調查,採用的是國際上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會受“新經濟”的影響,對從事自由職業、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勞動報酬存在數據低估的可能。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總量同樣也存在低估可能。

因此,如果考慮到超過3千萬人並沒有納入官方的第三產業就業統計中,但這些員工中有一部分通過家庭作坊形式參與勞動,使用家庭生活用電來經營,同時這些工作也會帶動下游家庭生活用電的需求,進而推動了生活用電高增長。

典型代表是最近幾年火爆的直播、家政共享、出租共享。以直播行業為例,2016 年初,隨著智能手機以及通訊網絡等介質工具的成熟,直播行業進入元年和產業和資本瘋狂階段。

2016 年短短三個月時間裡,包括映客、花椒、一直播等超過100 家直播平臺拿到融資,其中至少有15 起億元級以上的投資額。

2017 年直播雖然進入整合調整期,但需求端仍呈現成長勢頭,行業整體營收達304.5億元,同比增長了39%,需求端直播APP滲透率已經達到21%左右。某統計平臺數據顯示,僅9月22日單個平臺單個項目的活躍主播數已經超過了1.6萬名,最高總觀看人氣已經超過了2.38億次。

某網站統計的活躍主播數量

解釋之二:網購高速發展導致用電量大幅上升

2017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806億元,增長28.0%,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5.0%。2018年上半年網上零售額的增速依然接近30%。購物方式的變化,意味著居民到超市、百貨等實體店購物所花費的時間減少,相應地,待在家中的時間就增加,這也會導致家庭生活用電量的增長。

與網購爆發式增長相關的,是近年來快遞行業高速發展,這其中對電動自行車形成了較大需求,也拉動了居民生活用電的增速。根據2018年工信部《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報批公示》(編制說明),我國是電動自行車生產和銷售第一大國,社會保有量超過 2 億輛。

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電新行業的測算,以48V電動自行車為例,電動自行車充滿一次電在1-1.5度電,比較常見的是1-1.2度左右。以每輛車每日耗電約1.1度計算,每日耗電約2.2億度,每年用電約792億度,約佔2017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的9%。考慮到電動自行車並非全部備案,社會保有量也並非全部使用量,因此,該比例或許存在明顯高估,但仍然佔據了居民生活用電的較大份額。

“隱性經濟”的出現,並非中國當前的特例,很多國家在經濟轉型或發生危機之後,都可能出現“隱性經濟”的擴張。例如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東歐國家,典型代表如匈牙利,居民特別是工薪階層,開始從事一些非正式的經濟活動,這些活動被冠以“灰色經濟”、“黑色經濟”、“第二經濟”等名稱。

在經濟轉軌過程中,“隱性經濟”發展勢頭則更加猛烈,具體則表現為人均實際收入不斷下降的同時,居民用電量卻飛速上升。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也存在“隱性經濟”的擴張跡象,例如儘管就業率數據持續上升,但始終沒有達到2008年的水平,並且家庭收入增速也較2008年要低很多,但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速,卻早已回覆到危機前的水平。

這或許正是由於大量的“隱性經濟”工作者,比如未登記的女傭、園丁或者開無照出租車的司機,通過自由職業、臨時就業等形式獲得收入,這些收入並不被統計部門獲得,但正是這些收入支撐了消費增速的快速修復。

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同比增速與就業率

李迅雷:居民用電量高增長之謎

解釋之三:消費升級下居民空調等家電耗電量大幅上升

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商品房銷量再度攀升,家電、傢俱及家裝等行業也隨之收益。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接近17億平方米,增速為7.7%,雖然不算高,但由於基數足夠大了,因此,新房裝修規模也大得驚人。

2017年家電及音響製品銷售額增速為9.3%,其中耗電量最大的家用空調銷量再次大幅增長,內銷家用空調達到8875萬臺,較2016年同比增長了46%,比同樣體現消費升級的洗衣機銷量增速(7.3%)要高出好多倍。

由於從家裝到實際使用有一個時滯過程,如3-6個月,因此,2017年下半年空調銷量高增長,會使得2018年上半年的空調耗電量大幅上升。2018年隨著商品房銷量增速的回落,空調銷量的增速必然會有所回落,但仍能保持兩位數的正增長。這這個角度看,2019年因消費升級給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上升帶來的拉動作用依然存在。

從用電結構看經濟轉型

——民間經濟規模或比預想的大

從2015年底開始,不同所有制的工業企業利潤出現了明顯分化,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反彈,而私營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明顯回落,但二者的分化能否用“此進彼退”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來描述?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籤”理論,如果面前事務難以看清,若有人先貼上一個標籤,其他人就容易認為“好像是這樣”,典型案例是旅遊中導遊指出的奇山異石。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反超國有企業

不妨先看上面這張圖:國有控股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2016年上半年達到23%後回落,至今年1-8月份,已經回落至1.1%;而民間投資增速也是從2016年上半年跌入至單月負增長,然後逐季回升,到今年1-8月份,累計已提高到8.7%。這也說明,若單純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看,現階段民營經濟實際上處在十分明顯的擴張中。

因此,應該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當前經濟轉型階段的結構變化特點,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增速是線性下行。至少從全社會的發電量增速結構看,經濟轉型過程還是很明顯,尤其是第三產業增速進一步加快,1-8月份達到13.3%,成為用電量增長的重要要因素;而第二產業的用電量增速只有7.3%。故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判斷:

第一,“新經濟”繁榮背後反映民間經濟仍在擴張。經濟轉型期往往會帶來“新經濟”不斷擴張,其中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往往都由“民營”主導,只是由於“新經濟”中存在“隱性部分”,它既不能算“私營企業”,也不能算“個體工商戶”,更無法納入“私營工業企業”統計範疇,難以準確統計,但實質上反映了“民營版圖”的擴張。

第二,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狀況缺乏“民企代表性”。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7月私營工業企業單位數約為21.67萬家,不到全國私營企業的1%(國家工商總局2017年9月:全國私營企業2607.29萬家)。更何況除私營企業之外,還包括大量的個體工商戶(國家工商總局2017年5月:全國個體工商戶超過5400萬戶)。

第三,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都處在行業內部大分化過程中。中國已經步入“存量經濟”主導時代,大多數行業都存在分化和集聚趨勢,無論國有還是民營都存在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跡象。如果把分化和集聚這一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單純地歸結為“此進彼退”,就容易造成對當前經濟演進方向和投資方向的誤判。例如,把經濟分化和集聚現象總是歸結為所有制因素,那就很難解釋諸如房地產、家電等這些民營企業主導行業向“頭部集中”現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