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初次入園狂哭不止怎麼辦?這裡有止哭神器

娜妮要正式入園了,之前在幼兒園耍了一段時間,已經是很上手的“老生”了,可以淡定地走進幼兒園,不哭了。

“老生推遲一週入園,這一週是給新生用來哭的,等新生哭完一週老生再去,免得新生老生一起哭。”幼兒園老師在群裡給老師家長髮來慰問信。

“是的是的,新生會哭的,必須得給他們安排。”家長都很理解,只能再容忍熊孩子在家裡繼續翻江倒海。

忍一忍,新生哭過了,老生再入園。可是,新生老生一起哭,其實也很常見嘛。

幼兒入園,怎麼減少孩子的心理焦慮?怎麼才能少哭?怎麼能不哭?止哭神器其實就在你手裡——心理輔導。分離是一生的主題,幼兒入園,要面對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應該邁出走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了。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心理輔導是必不可少的,這個心理輔導有兩個方向,一是

針對家長,二是針對孩子

案例一:孩子不會和人交往,都怪我

我孩子快三歲了,我發現他和小朋友們交往時有恐懼感,有一次我帶她去書店玩兒,他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書,不知什麼時候書被小朋友拿走了,他還怯生生地問:“姐姐我看一會兒行吧。”孩子這樣的性格去幼兒園,我實在為他擔心,我想是不是我懷孕時的情緒遺傳給了他,當初懷孕時我心態不好,緊張、恐懼、自卑,不敢與人交往,孩子是不是有先天焦慮,這種心理會不會伴隨他一生呢?

  • 一方面,家長要少點自責,多一點積極評價

多數媽媽在遇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會責怪自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生命本身一直在變化中,孩子每一個階段的體驗與經歷都不可用簡單的好與壞去評價。孩子現在膽怯並不代表他將來一定會這樣。身為家長,媽媽提醒自己多看到孩子身上閃光的部分,當看到孩子害怕膽怯時可以用

“溫和謹慎”等積極或中性的詞彙去評價,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不會交往、膽怯等標籤。

幼兒初次入園狂哭不止怎麼辦?這裡有止哭神器

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愉快地玩耍 / 周彩麗

此外,媽媽還要注意不要在幼兒園老師面前給孩子貼標籤,“我家孩子很膽小,很內向。”可以換一些中性的詞彙,比如說“我家孩子在她準備好的時候會融入到小夥伴兒中”,“我家孩子有時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帶動”,“有時自己也會想到好辦法和小朋友們玩”。這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媽媽一直積極地看待和評價孩子,孩子的性格也會發展成積極樂觀,敢於嘗試。

  • 另一方面,藉助“角色互換”遊戲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家可以玩“情景再現”的遊戲,媽媽扮演孩子,讓孩子扮演搶東西的小朋友。媽媽可以瞪大眼睛,雙手叉腰,這樣會膨脹身體的體積,讓孩子在氣勢上感受到不同,鼓勵孩子大聲說不可以搶書,讓孩子學會用提高聲音或變大身體去保護自己。換個角度,家長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能幫助孩子建立良性的交往。比如,媽媽扮演女兒,可以告訴搶書的小朋友自己的感受,“

你把我的書突然搶走,我心裡很難受,很傷心,請你把書還給我。”

案例二:我擔心孩子上幼兒園會生病

我家寶寶從小就很敏感,換一個保姆馬上就生病;帶孩子出去旅遊,換一個地方他也馬上就生病。馬上上幼兒園了,我們一家人都擔心孩子,害怕一上幼兒園孩子又要生病。

  • 首先,家長要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愛,用祝福替代擔心

很多家長習慣用擔心來愛孩子,愛越多,擔心也越多。如果家裡每一個成人的愛都是擔心,這個家庭裡的氛圍會非常的緊張和壓抑。家長要改變自己用擔心去愛的模式,可以輕鬆一點,換一個行為模式。用祝福、用祈禱去表達愛,可以在心裡說,“我祝福孩子今天找到自己的方法適合幼兒園的生活”。

孩子很善於捕捉環境中的緊張、焦慮,也包括善於捕捉家長身上的緊張、焦慮,孩子會用生病來釋放環境和家長身上的緊張,把環境裡的負面情緒又通過自己的身體表現出來。所以

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情緒,拒絕太敏感和患得患失

就生病而言,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自身意義和價值的,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事情發生的有其必然性和意義。所以家長要先懂得調節情緒,媽媽情緒要平靜、安然,要坦然接納發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的事情。孩子上幼兒園了,每天早上的告別儀式就可以從放鬆身心的祝福開始,“媽媽祝福寶寶今天可以在幼兒園找到好玩兒的開心的事情。”“媽媽今天上班也要找到好玩兒的開心的事情,晚上我們相互講給對方聽,好嗎?”

  • 其次,初入幼兒園,可以給孩子帶上安慰物

有的孩子的先天氣質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包括對不安全的感受,孩子也可能會用生病來釋放不安全的感受。可以提前給孩子講,入園之後小朋友會發生什麼故事,藉助繪本利用圖文的形式直觀地讓孩子感受,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事先帶孩子去幼兒園參觀。如果有熟悉的小朋友結伴同行,適應起來更順利。有些幼兒園讓孩子先從半天入園開始,可以讓父母其中一人陪伴孩子入園一週等孩子稍微適應環境,家長再離開。如果有些公立幼兒園不允許半天入園,必須一開始就是全天,家長可以和老師商量,讓孩子帶他喜歡的小被子或者小玩偶等最能安慰孩子的一個物品,讓這個安慰物給孩子帶來熟悉的感覺,陪伴孩子的一天。

有的家長和老師悄悄商量,拿幾顆糖給老師,讓老師在適當的時候送給孩子,老師悄悄地告訴孩子:“這是老師給你的,只給你一個人的,因為你今天又不一樣咯。”給孩子一些稍稍特別的對待,也會幫助他們適應環境

案例三:孩子你不行

陽陽快三歲了,要上幼兒園了,平時主要由姥姥負責照顧。姥姥擔心,陽陽在幼兒園中午睡不著鬧騰怎麼辦,吃飯慢吃不飽怎麼辦。老人心裡難受就偷偷抹眼淚,甚至直接跟孩子說:“你在幼兒園吃不飽怎麼辦,太小了,吃飯穿衣都還不行。”

  • 首先,年輕的家長要理解老人不願放手、害怕分離的感受

老人常會因懷疑孩子能力來拉緊孩子的手,以緩解因為擔心自己無用而帶來的焦慮,而且老人注意力如果只集中在孩子身上,就不可避免地會放大孩子的問題。此時,擺在年輕父母眼前的問題是

幫助老人接受“分離”,要和老人交流孩子身上哪些優點,家族一代一代都把成長中最需要的愛和力量傳遞給孩子,孩子具備可以擔當和成長的內在資源,這些信息要傳遞給老人,幫助老人樹立信心。

所以年輕的父母,不要因為老人不願放手而責怪老人,多理解老人與孩子分離後內心的缺失和空虛,多鼓勵老人找到自己獨立生活的興趣,這樣他們就會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移開,投入到新的愛好和活動中。

  • 其次,鼓勵孩子多做多練多實踐
幼兒初次入園狂哭不止怎麼辦?這裡有止哭神器

孩子們在做袋鼠“跳跳跳”遊戲 / 唐華

對於平時由老人帶、自理能力鍛鍊不夠的孩子,入園前年輕父母要跟老人商量好,達成共識,提前半年就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獨立吃飯、獨立如廁、獨立穿衣服的能力。也可以採用“跟孩子比賽”“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在快樂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三到五歲的孩子能做多少是以量取勝,能做會做的越多,孩子越自信;體驗越豐富,對孩子以後的學習越有幫助。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害怕分離的孩子,我們懼怕分離的感受,懼怕和孩子的分離會勾起我們過去不安全的記憶或者傷痛。我們要理解自己的情緒,也學習放鬆自己的情緒,先從家長自己開始。當我們準備好可以放手的時候,孩子第一次獨立走向世界,走向社會的腳步才會更加堅定和踏實,分離都會帶來眼淚,也會伴隨成長。我們一起祝福孩子,用更積極的方式看待和接納所有的發生。

作者簡介:

任蓉,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