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陶西平:教育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教育改變中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教育看變化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40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對於我國教育發展而言,這40年的變革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40年來,教育的每一步變遷,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印證與縮影;教育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中國改革開放交響樂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規制走向賦能、從集中走向分權、從管理走向治理;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到把實施科教興國作為基本國策,再到人才強國戰略……在改革長河的每個拐彎處,中國作出了攸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大歷史抉擇:恢復高考、立德樹人、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中國教育40年的壯闊波瀾,讓人們感受中國教育40年的厚重與博大。

在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們邀請了幾位這段中國教育歷史的經歷者、見證者、參與者、研究者,請他們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的變化,從不同的側面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取得的偉大成就,以饗廣大讀者。

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教育事業譜寫了為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服務的光輝篇章。

01 改革開放明確了教育地位

針對40年前國民經濟需要加快發展的現實,中央指出,要追趕發達國家,加快經濟發展,關鍵是人才,基礎是教育;要加快實現現代化,必須優先發展教育。1977年5月,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1978年3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40年來,伴隨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教育一直襬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將科教興國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教育地位的明確奠定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成為改革開放的動力。

改革開放40年|陶西平:教育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02 改革開放推動了教育發展

40年來,教育以超常規的速度得到發展。首先,普及了義務教育,提高了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力發展了職業教育;同時,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直到特殊教育、終身教育,形成了相互協調、相互銜接的教育格局。其次,教師隊伍不斷穩定提高,師資編制標準不斷調整,教師的數量不斷擴大,教師入職標準連續提高,教師的質量得到提高,教師待遇和地位不斷得到落實提高。再次,依法治教得到落實,教育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治理不斷規範,教育在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督導、依法維權的軌道上有序前進。

03 改革開放拓寬了教育視野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中國教育突破了傳統保守的觀念和體制,國內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的教育資源得到挖掘和擴大,教育品類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多姿多彩。近年來,線上教育的興起拓寬了教育渠道,改變了學習方式。教育國際交流,從學習引進,到交流互鑑,再到合作共贏,多種教育交流與合作,逐步推進了我國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改革開放40年|陶西平:教育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

04 改革開放引領了水平提升

40年來,教育方針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國家建設的目標和人民的迫切需求,既體現國計,又體現民生。持續的課程和教學改革,為提高國民素養、湧現優秀人才,創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良好環境。各級各類教育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向著國際先進水平邁出堅實腳步。教育招生考試改革,既努力體現國家發展需要,又體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在穩步探索中推行。

40年的歷史告訴現在,也告訴未來,改革開放是我們必須始終堅守的教育事業發展的正確之路,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強國富民之路。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在新時代堅持改革開放,永不停步,是當代各級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本文系《教育家》八月刊“卷首語“ 。編輯:邢曉風。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