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老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莊子隱居不仕。道家成為隱士的代名詞,真實是否如此?本文將論證道家並不是純粹的追求避世,避世只是因為理想實現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時機成熟,道家應該積極入世,推進社會進步。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而是無為無不為。道家崇尚的個人主義也是為了獲取幸福,並且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道德經》裡,老子反覆表現出對社會熱切的關注,文中多處寫了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教導大國應如何治理,小國該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語。例如“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治大國,若烹小鮮”,“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如果老子對社會不關注,只是主張避世,為什麼會給出這麼多治國之策?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關心社會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離開周室,出函谷關了呢?

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老子知道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實施,於是便翛然離去,這是道家與儒家的最大區別,前者可行則行,該止則止,遵循自然條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後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道德經收篇之作“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什麼是為而不爭,我做了,並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聲,默默而為,無為只是表面現象,就像一條河,看上去沒有變化,實質卻一直在流動。

老子留下5000字,把他治理國家、治世修道的哲學留給後人,這就是為,並非消極無為。“為”或是“不為”在於時間與機遇,可以是動態的為,也可以是靜態的為;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行動。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與老子持有相同的觀點。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莊子.人世間》“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孔子見楚狂接輿的故事記錄於莊子與論語,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選擇是天下有道,聖人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保全自我。這裡,道家的思想與孟子殊途同歸,“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兩者的交叉點體現在儒道兩家的共同經典《易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只是儒家更傾向於殺身成仁,而老莊以保身為基礎。這是無可奈何的狀況,並非普遍行為準則。

莊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公孫丑》(下),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實現抱負,只是白白犧牲性命,所以莊子問楚王派來聘他為相的使者,想成為死了被供奉的神龜,還是搖著尾巴活著的泥龜?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莊子.秋水》為了名聲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老莊都是反對無畏犧牲《莊子.胠篋》。莊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任何時候都只是個人主義,更不是孱弱怕事。莊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麼會貪生怕死畏畏縮縮了?只是在戰國,實現理想無望,保全生命已經是不容易的。

“勸君莫談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灰”,生命是最可貴的,不可隨便成為他人的棋子。“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道德經》,愛自己才能愛他人,然後才可能幫助國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樂,實現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理想。

綜上所述,可見道家並不是一味地堅持出世,不參與社會事務,只是需要看機會與條件。“內聖外王”是莊子首先提出的,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內聖外王之道失傳,但仍應是道家的最高目標。清平之世,正是積極入世的好時機,把個人的修行用於成就社會。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中國道教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