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族獨弦琴

獨絃琴簡介

獨絃琴是中國人民最早的彈撥樂器,在中國古代它的名字叫“一弦琴”。“圓形管狀琴”既是“一弦琴”的前身,也是彈撥樂器的祖先。並且由這一根弦為原始母胎,向著兩個方向延伸發展:一是向多絃樂器,先有一弦,才有二、三、四弦。如:琴、箏、瑟等,二是在原有基礎上,逐步進化為後來常見的獨絃琴。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我國就有了關於竹製獨絃琴的記載。據《新唐書》記載:“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Hui)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

獨絃琴最初只為詩人吟詩伴奏,後來發展為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如今多用於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為歌舞伴奏。獨絃琴雖然只有一根弦,但是它有著四個八度的音域,可以隨意轉換調,演奏手法獨特,可在同一個泛音點上奏出兩個音——泛音和母音。,它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餘音悠長,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尤其擅長表現抒情、悠揚的旋律,它既能表現小橋流水、鳥語花香、風花雪月的情景,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又能表現波瀾壯闊、狂風暴雨的情景,還能表現歡快、熱烈的心情,甚至飛機大炮轟炸的場面,表現力極為豐富,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作品,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

獨絃琴是京族獨有的民間樂器,深受京族人民喜愛,不論節日喜慶或是農閒之時,人們都要在它的伴奏下,唱起即興編成的民歌。由於它的發音與京族民歌音調極為相似,能奏出的委婉如歌富有吟唱般韻味的曲調,在為民歌伴奏時,琴聲歌聲交融,兩者渾然一體,有著獨特的海洋民族的浪漫情調。因此獨絃琴既是優美的獨奏樂器,也是很有特色的伴奏樂器。獨絃琴藝術在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獨弦飄色

2004年雅典奧運會北京8分鐘演出,演奏中國名曲《茉莉花》的14名“奧運寶貝”中有來自東興彈獨絃琴的京族姑娘唐小媛。

2006年獨絃琴彈唱組合登上了CCTV民歌盛典節目。

2010年哈妹組合參加CCTV第十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以獨絃琴彈唱形式參加原生態組的比賽,獲得團體全國優秀獎。

2011年4月哈妹獨絃琴彈唱組合參加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暨中國民間文藝第十屆“山花獎”(民族民間音樂類)展演,獲得銅獎和優秀傳承人獎。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1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的《民歌中國》節目錄制。

2012年4月哈妹獨絃琴彈唱組合參加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節目的錄播。

2013年5月蘇海珍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為胡錦濤同志一行表演獨絃琴彈唱,受到好評。

同年7月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蘇海珍獨絃琴個人獨奏音樂會,同年12月參加湖北衛視《我愛我的祖國》的節目錄制。

2014年5月參加全區小品小戲曲藝舞蹈比賽獨絃琴彈唱獲得曲藝組三等獎。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5年12月30日CCTV和諧校園全國青少年才藝大賽決賽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5年赴越南參加《同一個月亮,共一片愛心,同唱友誼歌》演出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6年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民歌大會》京族民歌彈唱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6年12月參加廣西衛視《一聲所愛》大地飛歌音樂專題節目的錄播,表演獨絃琴彈唱。

2017年7月受邀在廣西區圖書館舉辦了蘇海珍獨絃琴專題講座。

2017年12月哈妹獨絃琴組合參加廣西民歌會的系列節目的錄播。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8年4月參加廣西衛視《三月三嘉年華》開幕式晚會的演出,表演獨絃琴彈唱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8年6月參加廣西60週年大慶獻禮片《美麗廣西.魅力八桂》拍攝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8年4月在廣西藝術中心參加12天籟《京島漁歌》世居民族民歌音樂晚會,表演獨絃琴彈唱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8年7月哈妹獨絃琴彈唱組合參加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的錄製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8年9月哈妹獨絃琴彈唱組合參加第五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活動,演出7場,深受觀眾的喜愛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2018年9月哈妹獨絃琴彈唱組合參加八桂盛典廣西優秀民間藝術表演(民歌)評選活動獲得十佳民歌手獎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