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對於二戰中的日本軍人來說,拼刺刀是他們非常樂意的。無論是面對小米步槍的中國軍隊還是飛機坦克的美國佬,如果一次“萬歲衝鋒”不能解決,那就再來一次。

二戰中日本帝國軍隊(IJA)的訓練目標,簡單來說並不是要訓練出合格的士兵,而是要精神上用軍國主義填充,肉體上用艱苦訓練磨礪,完全強化過的狂熱戰士。

“信仰就是力量,”這正是舊日本軍的信條。他們不斷被教育要無條件忠於天皇,將自己視為古代武士的現代轉世。拼刺刀這種白刃戰更容易彰顯軍人的勇武,也得到了主管部門的一貫重視。

負責日軍訓練的是軍事訓練總監辦公室(OIGMA)。這個部門為日軍的所有訓練工作提供集中監督,也提供戰術培訓。日軍的戰術習慣和思路大多都是由該部門制定的訓練計劃形成,刺刀肉搏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正在接受軍事訓練的日本高校學生,1935年)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長久歷史淵源:

鑑於封建時代提倡“一騎討”和白兵搏鬥,武士思維在舊傳統留存嚴重的日本軍隊裡非常普遍。加之日本內戰西南戰爭裡,西鄉隆盛所在的薩摩軍由於槍炮不足,大量組織“拔刀隊”,用武士刀肉搏突襲裝備火槍的政府軍。取得不小戰果,也給政府軍施加了巨大心理壓力。以至於這種無奈之下的肉搏戰術在日軍裡大獲市場,並且在後來的日俄戰爭裡演變為“肉彈戰術”(白兵肉彈)。即像子彈射出那般勇猛衝鋒。結果,乃木的第三軍在俄國人的馬克辛重機槍面前屍橫遍野,一個師團15000人在5天時間內消耗為僅剩不到1千人。

儘管傷亡如此慘重,日軍卻並沒有放棄肉搏戰術。反而以一種精神原子彈的方式融入到日軍的正式日常訓練當中。

(日俄戰爭,日軍崇尚的正面攻擊法遭到重創)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日軍徵兵與肉搏戰訓練。

從1873年日本以徵兵制取代武士階層以後,普通日本人開始大量加入軍隊。

以1937年為例,100名日軍士兵中間,我們可以看到31個來自鄉村的農民,30個工廠裡的工人,15個白領,大約7,8個政府公務員,5個老師,3個漁民,2個礦工,以及幾個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他們至少都完成了小學六年級教育,能寫會讀。甚至還能在其中找到4,5個大學生。讓人更驚訝的是,他們中還有15人能看懂英文。

這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重點投資教育的結果,這些士兵70%來自窮人家庭。加入軍隊意味著他們脫離了赤貧,可以吃上白米飯,不用在鄉村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30年代日軍徵兵體檢照片,可見日軍普遍身高不高,但體格健壯)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同時期我國軍隊的身體狀況,大部分人都掙扎在溫飽線上)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徵兵時,應募者必須至少1.5米高,胸圍至少為身高的一半,體重高於92斤,還不能完全禿頂......看似不高的要求在當時日本乃至亞洲已經相當苛刻。眾多年輕人裡只有大約40%能通徵兵時10多分鐘的身體檢查。這樣選出的士兵就已經算全亞洲軍隊當時的最高標準了。

在加入軍隊前,高於75%的日本青少年早在8歲開始就參加了名目眾多的軍事和準軍事訓練。他們每週會至少有2小時時間花在學校的軍事訓練上,每年還會參加4到6天的軍事演習。有關軍事的培訓已經成為日本學生日常課程的一部分。他們進入軍隊以後不會對這種新的集體生活感到任何不適應。

指揮官會時常對新兵訓話,還會寫信告訴新兵家人,指揮官將成為這些年輕人的代理父親,直到他們返回家園為止。實際上通過信件監控,每個新兵和他們家庭的可靠性在通信之時已經做了嚴格的審查工作。

在身體訓練之前,精神方面的訓練已經開始,日本士兵被教育不應該過分關注外表(3,4天刮一次鬍鬚),禁止張貼海報,每封郵件必須審核,只期待簡單的食物(其實伙食已經不錯了),使用價格低廉的避孕套(這條很奇怪),每月一次例行的全面體檢(相當優越)。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正式的日軍步兵訓練是一個逐漸強化精神和身體的過程,在侵華戰爭和之前,這會持續1整年之久,日美開戰後縮短到3個月。一年艱苦訓練培訓出的當然是歷練老手,3個月便只能產出菜鳥肉雞了。無論時間長短,刺刀拼殺會伴隨著新兵的整個歷程

  • 新兵入伍的第1到5個月,士兵會進行初步的全面訓練。他們剛入伍就會接觸到肉搏戰,包括最基礎的刺刀刺殺和瞄準射擊項目,然後是小隊配合訓練。
  • 第2個月,新兵們會做為期5天的野外拉練,以適應寒冷天氣和培養吃苦耐勞意識。
  • 第6到7個月,新兵們需要繼續刺刀和射擊訓練。每天行軍32公里,野外作業,連排行動都加入到日程中。
  • 第8個月,新兵們早已習慣的刺刀訓練仍舊是日常項目,射擊槍法也天天有份。每天行軍增加到40公里。像生火取水游泳等等野外生存技能都是必須科目。新兵們還會加入到連營等較大集體單位的配合中。
  • 第10和11個月,快要完成訓練的新兵們還會繼續已經爛熟的刺刀刺殺和射擊槍法。他們現在可以加入營團級的配合練習,以及大型的秋季演習。不僅日本平民,天皇也會親自例行校閱這些新一批產出的帝國士兵。

除了肉搏戰,日軍步兵訓練還有其他三點也非常突出:精神訓練,長距離行軍,夜戰。事無鉅細的諸多條款被記錄在《步兵操典》上,派發到每個士兵手中,讓日軍得到了廣泛的引導和利用。大量的文化和軍國主義灌輸更甚於德國的武裝黨衛軍,更讓日本士兵相信自己是天生優勢的士兵,並且教導了他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

在經過整整一年的嚴酷訓練之後,我們可以想象日軍的肉搏戰能力為何如此之強。而我國當時正處在軍閥混戰末期,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各地山大王,往往只重士兵數量,忽視士兵訓練。交戰的結果只能說是預料之中。

(日本海軍在做相撲運動,據統計,大約有15-20%的日軍有相撲柔道等搏擊功底)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實戰效果。

我國民眾的抵抗決心從來不容忽視,1937年1941年,日本在中國戰場有18萬5千人死亡,這些缺口和即將來到的太平洋戰場急需補充。日軍的訓練時間日益縮短,效果也大打折扣。

根據老戰士們回憶,抗戰初期時,往往3個以上的我軍戰士才能對付一個落單的鬼子。日軍在刺刀搏鬥中,撥拉刺挑,戰術動作非常迅猛。這是長期日常訓練導致的下意識反應結果。我軍如果用刺刀硬拼會落在下風,紅纓槍和大刀有時反而會相對較好。

(慘烈的抗日肉搏戰油畫)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我國國家檔案館還有資料證明,日軍在侵華期間多次把普通村民和市民當作刺殺練習對象。這樣變態的練習造就了熟練的刺殺技術,也造就了扭曲的心態。到戰爭後期,新進入中國戰場的日軍身體底子差,訓練淺薄,和我國戰士肉搏也佔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太平洋戰場上,英軍美軍初期也吃了日軍萬歲衝鋒的虧。在及時調整戰術後,日軍的刺刀衝鋒一次次撞在美軍槍口上,終於體會到了火力制勝的另一種戰術。

(1942年泰納魯河口之戰,日軍一木支隊採用肉彈衝鋒突擊美軍。結果美軍死35人,日軍死800人以上,挑起七七事變的禍首一木清直自殺)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其實,坦克等機械化部隊在二戰中的廣泛運用,以及地空協同的攻擊模式誕生,早已在向世人說明,人類的戰爭史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所謂刺刀戰術,肉彈衝鋒,不過是沉渣泛起的一時之舉罷了。

(謝謝觀賞,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其他文章賬號下可見)

參考資料:IJA Man Power and Training/World War II: Japanese Army Train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