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戲曲生態調查⑤|布袋木偶戲:方寸舞台上的新與舊

在閩南方言中,“弄尪仔”是漳泉人操弄木偶戲的別樣稱謂,一個被操弄於手掌上的偶人,折射出閩南獨特的民俗生活,逐漸發展成為閩南文化的藝術載體。

2006年,以漳州市木偶劇團作為保護單位的“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漳州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雙非遺項目。2016年,漳州木偶劇團正式更名為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

今年7月,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與澎湃新聞記者走進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看這一劇團在將近60年的歲月變遷中,如何創新、轉型,完成文化傳承。

作為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已連續四年開展本科生“中國國情調查”主流媒體暑期實踐項目。

三位大師開創劇團輝煌

“老身名叫李花香,專門給人做媒人,穿針引線姻緣牽,賺一點銀兩塞嘴空。”伴著一段薌劇唱詞,劇團青年演員鄭珏正在表演漳州布袋木偶戲《華葑案——託媒》。 左手套入小臂長的木偶,右手加以輔助控制木偶動作。“媒婆”時而搖頭晃腦,時而揮著扇子洋洋得意,靈活轉動的手指賦予了木偶靈動神氣。

“以木為偶,以偶做戲”,這便是讓漳州人引以為豪的布袋木偶戲,它帶著濃郁的閩南特色而來,又隨時代的變化不斷創新,融入更豐富的元素,成為漳州的文化名片。

福建戲曲生態調查⑤|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上的新與舊

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的“雙非遺”牌匾

布袋木偶戲的興盛發展離不開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努力。據《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口述史》記載,這是漳州第一家由當地文化部門主管的職業木偶劇團,在1959年由鄭福來、陳南田創建的南江木偶劇團以及楊勝創建的藝光木偶劇團合併而成。

1960年,楊勝與陳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在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戲聯歡節的比賽中雙雙獲得表演一等獎,這樣的殊榮離不開劇團在“走出去”過程中的創新——為了打破語言障礙,《大名府》採取了全篇無口白的方式,讓不懂閩南話的外國觀眾們也能“看得懂、笑得出”。

師承楊勝之子楊鋒的洪惠君是國家一級演員,兩年前剛從劇團藝術總監的崗位上退休,他感慨:“當時在我們漳州這麼一個偏遠的地方,能夠出國,去到歐洲、前蘇聯,在整個福建省是非常少的。是三位前輩為我們漳州市木偶劇團奠定了一個很高的基礎,讓我們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從那時起,漳州市木偶劇團在全國木偶界內樹立了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漳州市木偶劇團的翹楚地位,並埋下了創新的種子。

因時而變,尋求自創收路徑

順應潮流是創新的前提。“文革”期間,劇團曾一度遭遇停演和解散的危險。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劇團通過排演《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等布袋樣板戲的方式得以延續。“我們還是整天練,‘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洪惠君回憶道,“只要有錄音帶,地方戲曲我們也能用來演。”一出粵語版的《杜鵑山》令劇團在廣州也備受歡迎。

改革開放後, 隨著“以文養文”政策的推行,財政撥款不足以維持生計,劇團必須自尋出路。

實行“承包制”是劇團邁出的第一步。六七人一組成立演出隊,利用布袋木偶戲裝備簡便、形式靈活的特點主動到全國學校“送戲”。“寒暑假就出去,每個學生五分、一毛的收演出費,天天疲於奔命,走過了一段艱苦的路。”

福建戲曲生態調查⑤|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上的新與舊

國家一級演員、劇團前藝術總監洪惠君

自1986年以來,劇團還開始承接道具和佈景製作業務。由最初的為兄弟劇團無償製作到將其作為盈利途徑之一,不僅緩解了經濟壓力,也使得劇團聲譽漸隆。現在,從福建到北京、河南的舞臺上都有“漳州製造”的印跡。

此外,劇團還嘗試將木偶戲搬上熒幕,當時創作的電視連續劇《黑旋風李逵》、《岳飛》都備受好評。現場演出的形式受到地域和觀眾人數的限制,門票收入有限且不穩定;而和電視、電影攝製部門合作拍攝木偶戲則可以保證更為固定的收益。

在劇目方面,劇團也在不斷創新,創作了多部木偶神話劇以及兒童劇。 據《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口述史》載,1979年,木偶神話劇《三打白骨精》上演後,連續滿座一年多,觀眾達40萬人次。

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劇團還嘗試加入新元素來吸引觀眾。在1999年創作的木偶童話劇《少年岳飛》中,劇團就開始結合聲光電技術渲染氣氛:當岳飛到山洞裡去取寶時,一條灑了熒光粉的蟒蛇突然出現,紫外線燈的照射令其更加逼真。

“表演的人穿著黑衣服,觀眾看不見,蛇就已經到了你的面前,那些孩子腳都縮起來‘啊’一聲尖叫。”洪惠君笑著模仿觀眾受到驚嚇的樣子,“那是我們第一次使用紫外線燈,帶來了更多觀眾,也增加了收入,效果很好。”

受到舞臺表現的侷限,漳州布袋木偶戲不可能像主要以影視為媒介的臺灣金光霹靂戲那樣加入大量特技。不過,洪惠君對此並不遺憾,他認為新技術也要用在合理的地方才能起到正面效果:“如果是劇情需要的一個爆炸點,加技術融進去用一下會很漂亮;但如果是為了吸引眼球一個晚上三四個小時一直在噴火、爆炸,那觀眾看完了也沒什麼感受。”

多管齊下的轉型舉措讓劇團在市場化的改革大潮中得以平穩發展。洪惠君說:“那些之前停薪留職的演員們都回來了,證明劇團當時的效益還是不錯的。”

福建戲曲生態調查⑤|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上的新與舊

劇團經典劇目《大名府》 資料圖

影視化是木偶戲的優勢

最近,劇團正在和廈門文廣影音公司商談布袋木偶戲的影視化項目,準備在今年年底合作拍攝一些傳統木偶戲劇目。同時,劇團和福州的一家公司合作的項目也已經進入劇本創作階段,預計將在明後年投入製作一部玄幻類的木偶戲電視劇。

“劇團今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更多地側重影視化拍攝和製作這一塊。”作為劇團未來發展的負責人之一,漳州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蔡琰仕有著自己的分析。

“木偶本身比較小,所以不是很適合在大的劇場裡面演出;但是如果在太小的劇場賣票走市場化的話,觀眾不夠多,可能賣票的收入還不夠我們演出的成本。”在蔡琰仕看來,如果還是像建團初期到改革開放一樣,把劇場演出作為發展重心,並不是一個最有利的發展方向。

“劇場問題算是漳州市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這也一直是洪惠君的一塊心病。“文革”之後,漳州大部分文藝場所都不復存在。目前漳州各大文化設施的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無暇顧及木偶劇場,且劇團本身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自行建造。相較於福建省其他擁有專屬劇場的劇團,同樣享有盛譽的漳州市木偶劇團卻連一個固定的演出場所都難以得到保障。

在夾處老街和居民樓間的劇團舊址澎湖路6號,他們曾試圖闢出一個小劇場對外演出《少年岳飛》。“那時候請了很多學生來看,效果也很好。但是,考慮到那是危房,怕出事,演了幾場之後就不敢再演。”洪惠君的語氣裡滿是遺憾。

福建戲曲生態調查⑤|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上的新與舊

因舊城區改造,劇團剛搬到尚在裝修的新址

劇場問題懸而未決,新媒體的衝擊又使得電視臺中止與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影視化合作,劇團一度陷入被動的境地。“當時我們跟有線臺有合作,有線臺比較有時間,現在變成網絡了又沒時間了,這塊合作也沒有了。”

面對這樣的境況,劇團將目光轉向影視公司。“之前,我們就花了幾年的時間拍了一部100集的木偶電視連續劇《秦漢英傑》。”這是劇團與上海電影藝術學院、無錫市偶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合作拍攝的首部百集偶形動漫電視劇。在閩南文化網的一次採訪中,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團長嶽建輝強調:“這次合作開創了新局面。”因為這是完全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的一次合作。

也許,這條無奈下選擇的新路反倒是一條越走越寬的通路。洪惠君也認為,通過影視化呈現,木偶戲本身的表現力可以被擴大:“比如這個木偶嘴巴的動,在舞臺上可能看不見,但是通過鏡頭特寫可以捕捉到。”

“對木偶戲進行影視化攝製是我們木偶表現形式的一種特點和優勢。”蔡琰仕頗有自信地說。

傳統技藝的文化傳承需要走出新路子

適應變化、勇於創新使傳統技藝保持活力,而在一次次變革背後,是漳州偶人的薪火相傳。

同所有的中國傳統技藝一樣,漳州布袋木偶戲技藝最開始都是世代家傳或者拜師傳藝。 “父子相傳,師徒相授”至今仍保留著深遠的影響。

劇團青年骨幹演員陳黎暉和他14歲的兒子陳葉桐就是這種傳統文化傳承路徑在當代延續的一個例證。 “我的徒弟?有啊,就是我的兒子嘛!”陳黎暉半開玩笑地說。耳濡目染下,陳葉桐早早地和木偶結下了不解之緣,11歲便開始跟隨父親正式學藝。

而同樣從11歲開始學藝的95後姑娘鄭珏則完全是由藝校培養的“科班生”。2007年,出於對木偶戲的興趣和對未來職業的考慮,鄭珏進入木偶藝校,開啟六年的初識木偶戲之路。

劇團考核時,由於編制名額限制被無限期推遲,鄭珏度過了最難熬和迷茫的8個月。她一度想過放棄木偶行業,“但畢竟學了六年,自己也捨不得放棄”。鄭珏很慶幸,她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最終在劇團艱難爭取來的4個編制名額中佔得一席。

福建戲曲生態調查⑤|布袋木偶戲:方寸舞臺上的新與舊

鄭珏正在表演布袋木偶戲

要像鄭珏這樣成為漳州市木偶劇團的正式演員,即使有著“家傳”優勢的陳葉桐也必須進入到藝校學習。這是目前培養繼承人的最符合新時勢的方式:因為文憑和職稱評定直接掛鉤,劇團不再能像過去那樣直接通過家傳、師徒關係選拔人才。

編制限額是劇團招人繞不開的問題,“而且有的時候受到文化分的限制,我想要的好苗子招不進來。”從家傳、師徒到師傳,有得也有失,洪惠君對現在的青年演員還抱有更高的期望,“藝校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錯,比如他們還會英語,但是表演方面可能會弱一些。”

在布袋木偶戲文化的傳承保護上,劇團也在嘗試走出一條新路子,除了要有繼承人的薪火相傳,更要讓藝校以外的年輕人瞭解並愛上布袋木偶戲。

和學校社團合作就是一種嘗試。近幾年,漳州市實驗小學、閩南師範大學等院校紛紛成立木偶社團,漳州市木偶劇團與其結對,為業餘愛好者們提供指導。陳黎暉每年都會應邀到各個學校教課,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國外的留學生:“學生們的反應都很興奮,外國人更興奮。看到這些小小木偶的喜怒哀樂能通過幾根手指就表演出來,他們覺得很神奇。”

如今,布袋木偶戲成為了漳州學生們的獨特才藝,洪惠君的眼中帶有明顯的笑意和自豪:“我們這的孩子唱歌跳舞不一定能比過其他地方的,但他們只要一表演這個木偶戲,就是獨一無二的。”

傳統技藝的延續不止需要培養傳承人,更需要激起大眾的興趣。從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則是要讓更多人自發地來保護、傳播、促其發展,讓布袋木偶戲真正成為漳州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這也是劇團作為非遺保護單位未來的發展目標。(來源:來源:澎湃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