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皮膚爲什麼這麼差?人類用了近300年才弄明白

月球上的隕石坑大多分佈在高地, 直徑超過半英里的約有 10 萬個。 這些隕石坑使月球表面顯得跟地球表面完全相反,所以一直頗受注意。這些坑洞可能是圓形、多邊形,或是不規則形,可能有外壁也可能沒有。隕石坑的大小也很多樣, 最小的可能非常微小,最大的(例如南極的艾肯盆地)直徑可達1500 英里,深達 7.5 英里。

有人曾經開玩笑地把月球表面比作瑞士奶酪,但即使是把月球表面的大小隕石坑好好分類,也讓人眼花繚亂。“隕石坑”這個詞的用法其實也不大確定:隕石坑的英文 crater 原意為火山口, 但月球上的隕石坑跟火山無關, 也沒有地球上的火山口那麼深。現在我們已經用撞擊坑(impact crater)來區分火山口和隕石坑了。

望遠鏡問世之後, 科學家很快就開始討論伽利略比作“孔雀尾羽上的眼睛”的東西從何而來。

英國皇家學會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 —1703)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顯微圖譜》(Micrographia,1665)的主題是胡克使用顯微鏡時的發現,但他把月球隕石坑比作地球上的火山口,因此認為它出自月球內部。他曾經把火槍子彈拋入溼黏土中,產生類似月球隕石坑的凹洞。

18 世紀末,天文學家弗朗茲·艾皮努茲(Franz Aepinus of Saint Petersburg) 也推論月球隕石坑源自火山,並進一步猜測,盆地是火山形成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噴出物質在他稱為“莫菲塔”(mol fetta)的坑洞周圍,形成中央山丘。艾皮努茲描述月球表面時,寫下了史上最極端的月球火山作用描述:

瞭解火山活動產物的形成和形式的人,如果仔細檢視月球,一定會對整個月球表面滿是這類產物感到驚奇,而且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產物,包括有莫菲塔和沒有莫菲塔的火山盆地,以及噴口開放和封閉、有或沒有熔岩流、有或沒有莫菲塔的火山等。

1778年,威廉·赫歇爾爵士為月球火山作用理論,添加了進一步的細節。他認為“新月的陰暗 部分, 有三座火山在三個不同的位置。 其中兩座不是已經接近熄滅,就是即將噴發,可能下個陰曆月就能確定。第三座火山呈現出實際噴發的火焰或發光物質”。

從現代的觀點看來,似乎很難了解,當時為什麼沒有人質疑月球隕石坑源自火山。 這個結構雖然比地球上的火山口大上許多,但透過早期望遠鏡看來,確實很像火山口,尤其是周圍 環繞著一圈山丘的維蘇威火山。 觀察在斜射陽光下陰影格外誇張的月球, 再描繪出觀察結果,圖中會出現陡峭的山峰, 但這些山峰其實根本不存在。 此外,18 世紀的科學也不瞭解月球真正的起源。最後,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目睹過流星墜落並造成隕石坑。

當時連流星是否存在都還有爭議,但在1803 年7 月 26 日中午過後,驚天動地的大事發 生了。在法國諾曼底的萊格爾村(L‘A igle)附近,有數百人目睹了多達數千枚的隕石雨。 這 陣隕石雨, 不僅消除對於“隕石是否來自地球之外”的所有質疑,也證實了確實可能有隕石撞擊事件。 不久之後,1807 年 12 月14 日, 兩位耶魯大學教授記錄了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韋斯頓隕石(Weston meteorite),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枚有記錄的隕石。 據說當時的美國總統傑斐遜曾說:“我寧願相信兩位耶魯大學教授說謊,也不願相信石頭會從天而降。”

但“石頭可能從天而降”這事,並沒有讓人們立刻聯想到月球的隕石坑是這麼來的。赫歇爾爵士,仍然把月球隕石坑比作法國和意大利的火山, 並且強調 “簡而言之, 它們完完全全具備火山的特質, 與我們在維蘇威火山口看見的,完全相同。而在某些大坑中, 使用高倍率望遠鏡可以清楚看出, 噴出物反覆沉積造成的火山地層明確特徵”。

19 世紀 70 年代,普羅克特提出,月球隕石坑是月球“處於可塑狀態”時由隕石造成。“這個 說法乍看之下,十分荒唐古怪,竟然認為月球上的大量隕石坑, 尤其是使用高倍率望遠鏡時看見的無數小隕石坑,都是隕石雨打出來的。我當然也不想把它視為真實的隕石坑起源理論。不過有一點必須記住, 就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看來可信的理論,可以解釋月球表面這些引人注目的特徵”。普羅克特想象,“在隕石大量墜落產生的極度高熱下,月球表面一大片圓形區域變成液態, 在隕石墜落造成的環形波影響下快速凝固,就造成了現在這種狀況”。

有個“以退為進”的方法,那就是我們需要在地球上進行更多研究, 以解釋月球上的隕石坑。 曾在美國地質勘探局工作的地形學家葛羅夫·卡爾·吉爾伯特(Grove Karl Gilbert,1843 —1918), 開始研究亞利桑那州沙漠砂岩中的浣熊山(Coon Mountain,後來改名為大隕石坑)。他比較隕石坑和坑邊物質的體積後,誤判隕石不可能造成這個巨坑。就算隕石坑附近已經發現隕石碎片,他也無法接受,還宣稱這些隕石是巧合。現在我們知道,5 萬年前,有一塊重達 63 000 噸的巨大石塊, 以每小時超過 4 萬千米的高速撞擊地球后爆炸, 速度大約是子彈的 50 倍。1883 年, 印度尼西亞喀拉喀託島上的火山發生劇烈噴發的 10 年之後,吉爾伯特 把研究重點轉移到月球。諷刺的是,他堅定地認為,月球隕石坑其實是隕石撞擊所形成的。

根據當時的普遍想法, 從不同角度撞擊月球的隕石,應該會形成橢圓形或“拉長”的隕石坑。那麼吉爾伯特如何解釋隕石坑的輪廓接近正圓呢?他在實驗室的控制環境下拋出黏土球, 發現撞擊疤痕的外觀, 不僅取決於黏土球撞擊目標的角度, 還有物質黏性和撞擊速度。 他表示, 結果可以說明月球表面的撞擊坑洞為何大致呈圓形。 不過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大多覺 得它太前衛, 新理論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取得信賴。

業餘天文學家拉爾夫· 鮑德溫(Ralph B。 Bald-win) 提出了月球隕石坑出自撞擊的進一步證據。 他仔細檢視月球照片, 一直很好奇那些直線形山谷或溝槽,如何朝雨海中央延伸。後來他斷定,它們一定是龐大的岩石層因劇烈爆炸而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他對照月球隕石坑的深度直徑值, 和炸彈爆炸造成的彈坑,發現它們的特性類似。他列出地球上大約 50 種地層的清單, 其中大多數後來證實源自撞擊。

鮑德溫在《月亮的臉》(The Face of the Moon,1949)中寫道 :“所有觀測結果都指出,絕大多數月球隕石坑誕生自巨大爆炸,這類爆炸的原因,是龐大的隕石撞擊和急速停止,月球外殼的主要特徵決定在其衛星生命最初的 1/4。”此外他也發現,衝擊波的對稱特性使隕石坑變成圓形。 鮑德溫研究他的假說時,一定已經知道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但我們只能猜測或許這個知識對他有什麼影響。

月亮的皮膚為什麼這麼差?人類用了近300年才弄明白

本文轉自:科普中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