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IoT沒有「野心」

從微聯App到Alpha-IoT平臺,京東用了3年。

這3年中,京東做了很多事,從定協議到組聯盟,從做升級到搭平臺,從微聯App提供基礎連接服務到Alpha-IoT提供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更多服務。

京東搭建平臺走過的路與其他廠商走過的路大致相同,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擁有更好的開放能力和整合能力,這其實源自於京東電商的基因。

京東Alpha人工智能平臺總經理袁曉春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的平臺與其他同類平臺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在於:我們是一個跨品牌、跨品類,甚至跨協議的IoT平臺,Alpha希望充當物聯網行業背後的能力支撐和連接器,將技術、場景、設備、人與服務無縫連接,為硬件設備或應用提供智能化快速通道,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產品體驗,也讓第三方服務商獲得觸達用戶的新渠道。”

從2014年到2017年的IoT平臺“升級”,從2017年到2018年的平臺“完善”,從2018年到未來的平臺“融合”,京東是如何搭建起現在的Alpha人工智能平臺的?京東的IoT平臺從“標配”走向“高配”的路上又有怎樣的思考?

雷鋒網編輯特別採訪了京東Alpha人工智能平臺總經理袁曉春,就京東在IoT領域的發展及佈局作出解答。

京東IoT沒有“野心”

從微聯App到Alpha-IoT平臺

2017年6月,京東推出了物聯網雲端平臺——Alpha人工智能平臺,Alpha-IoT開放平臺是其關鍵組成部分。

早在2014年,京東就發佈了智能互聯App——京東微聯App,Alpha-IoT開放平臺其實是京東在原有微聯App基礎上搭建起來的。

2017年之前,在物聯網領域,業內主要在做的是實現基礎的連接,京東也是如此。

從2014年微聯App發佈到2017年,京東主要做的工作是解決基礎連接問題,其他諸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能力,雖然京東之前已有多年積累,但是在2016年後隨著行業中技術的成熟和用戶需求增長才逐步升級並加入平臺。袁曉春告訴雷鋒網編輯,“2014年到2016年之間,我們把京東平臺上售賣的智能設備儘可能連入到我們的協議中,並基於微聯App實現控制。進入2017年後,我們覺得整個物聯網已經不只需要互聯,在連接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服務等需求開始呈上升趨勢,因而京東在原有微聯App基礎上對整個平臺做了一個大的升級,也就有了現在的Alpha-IoT平臺。“

Alpha-IoT平臺除了連接以外,還會提供更多技能、內容和服務。

而關於微聯App,其實外界一直有一個疑惑:微聯App究竟是一個終端平臺,還是一個雲端平臺?

“其實,從功能和應用上來講,用戶感知到的微聯App是一個應用;但是它的整體架構都是基於雲端平臺搭建的,京東最初就將它定位為物聯網雲端平臺。”

也正因如此,在2017年微聯App基礎上升級為Alpha-IoT平臺後,用戶在使用物聯網設備時,其實感受不到其中差別,京東更多是對B端用戶服務的加入。

京東IoT沒有“野心”

入口之爭

進入2017年後,入口成為現在各家廠商競賽的主要戰場。

近年來,隨著諸如智能音箱、智能耳機、智能電視等越來越多智能設備的出現,併成為控制及數據的入口,App作為入口的功能逐漸被弱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基於觸控的智能家居App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而全新的交互方式正在成為新趨勢,這也促使京東IoT平臺進行了升級,Alpha-IoT平臺也隨之誕生。

而就新入口方面,袁曉春表示,語音和視覺已成為現在兩大入口,存在諸如智能音箱、智能電視、智能冰箱等多種產品形態,同時也作為京東AI賦能平臺的重要功能開放給開發者。

京東IoT沒有“野心”

協議之爭

協議作為物聯網架構重要組成之一,在京東微聯App發佈同年,京東就已經與國家部門及行業夥伴發佈了物聯網協議——Joylink,如今已經升級到3.0版本。

Joylink在升級到3.0版本之後,仍然保留了2.0版本。相對而言,Joylink 2.0是一個輕量級的版本,對芯片的資源要求較少。“我們的家電也好,智能硬件也好,其實在2016年之前是比較簡單的、輕量化的設備,這樣的設備採用Joylink 2.0協議就已經足夠了。”

京東IoT沒有“野心”

隨著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機器人等複雜設備的出現,輕量級的協議已經無法滿足行業需求。基於這樣的考慮,京東在Joylink 2.0版本基礎上將設備、網關、雲端等套件做了一個整體升級,從而有了現在的Joylink 3.0版本。Joylink 3.0版本在連接的基礎上實現了更多的賦能。

在物聯網協議上,從之前的沒有協議,已經發展到了協議眾多,這也成了行業一大阻礙。國家和用戶希望所有物聯網設備可以基於一種協議,這樣有利於行業發展,也方便用戶使用;與此同時,廠商都清楚物聯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都希望有更多設備用到自己的協議,擁有更多的用戶數據。從而形成了現在物聯網市場的協議之爭,而協議之爭也成為物聯網市場發展的一大人為阻礙。

不同於其他物聯網平臺的協議,袁曉春認為,京東基於自己的電商基因,可以很好地中和這一問題。

由於京東的平臺上會售賣各類品牌的家電,是一個跨品牌、跨品類,甚至是跨協議的IoT平臺。在物聯網協議方面,京東的目標仍是將Joylink作為一箇中間層協議供大家使用,像京東的電商平臺一樣兼容各種設備,從而實現跨終端、跨品牌操作。

三種連接方式

Alpha-IoT平臺作為一個開放平臺,開發者開發的設備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接入Alpha-IoT平臺:直連、雲對雲連接和平臺對接。

京東IoT沒有“野心”

  • “直連”是指通過Joylink協議直接接入Alpha-IoT平臺。這種連接方式,可以通過微聯App對接入設備進行控制,並通過京東Alpha-IoT平臺銷售產品,因而會有像海爾這樣的廠商願意以這樣的方式接入Alpha-IoT平臺。同時,直連連接方式由於所有數據是直接傳輸到Alpha-IoT平臺,因而數據傳輸量非常大。
  • “雲對雲連接”指不通過協議,通過雲端實現接入。這類連接方式屬於輕連方式,同樣可以實現設備控制和數據傳輸,以及部分設備賦能應用,但是數據並不會直接發送到IoT平臺,平臺廠商拿到的數據相對較少。
  • “平臺層面的打通”指在IoT平臺層面打通,實現連接。這也是三種連接方式中最高效的,同時,由於各家平臺相對獨立,也是最難實現的。

物聯網市場太大,任何一家廠商都無法“吃下”整個市場,各平臺廠商之間的合作、連通也就成了必然趨勢。

從整個行業、用戶體驗出發,需要將更多的設備納入到統一的平臺中,所以京東希望通過更多方式實現平臺的互通,只有這樣的基礎才有之後的智能化等更多賦能。

而就現在的連接方式來看,由於雲對雲或平臺打通需要廠商之間要有戰略合作,因而京東仍是以“直連”為主。另外,袁曉春向雷鋒網透露,近期,京東會在“平臺打通”方面有一些大動作。

三大平臺聯動能力

京東Alpha-IoT平臺與自家的Skill開發平臺、AI賦能平臺共同組成Alpha人工智能平臺。

Alpha-IoT平臺主要提供連接能力,幫忙開發者實現設備連入;Skill開發平臺主要提供開發工具,幫助用戶開發更多技能和服務;AI賦能平臺提供用於集成語音助手、機器視覺等能力,提供系統化智能解決方案。

雖然在功能上,京東將Alpha人工智能平臺分為三個子平臺,“其實這三個平臺是打通的,開發者設備在接入Alpha-IoT平臺後,完全可以直接運用Skill開發平臺的開發工具,調用 AI賦能平臺的API或SDK。”

個人開發者的升級之路

IoT開放平臺一般會區分個人開發者和企業開發者,平臺針對不同類型開發者的開放能力略有不同。相對而言,個人開發者獲得的權限較少。然而,在Alpha平臺中,個人開發者可以通過“打怪”升級。能力比較強的開發者3-7天可以實現產品的接入。

京東IoT沒有“野心”

簡單來說,具備以下兩個條件的開發者,基本上可以擁有同企業開發者一樣的權限:

  • 開發能力足夠強,是優質開發者
  • 對Alpha-IoT平臺貢獻度足夠大

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個人開發者需要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戰略佈局:人+車+家

物聯網規模龐大,又有諸多細分領域,京東從消費物聯網入手,並不斷擴大布局。

就設備連接量來看,目前,京東Alpha-IoT平臺已經連接超過200多個品類,500多個品牌,2000+SKU,3000萬+智能設備。

看慣了行業各大平臺報的設備連接量,相對而言,京東Alpha-IoT平臺3000萬的設備連接量並不算耀眼。袁曉春告訴雷鋒網編輯,這主要是各大平臺在報設備連接量時,都有一個“虛數”和“實數”。

這主要由於設備接入IoT平臺方式分為上文所述三種。其中,“實數”指的是“直連”方式連接的設備量,虛數指的是加入“雲對雲”連接的設備量。這一說法其實類似芯片中的工藝製程(7nm、10nm)。

由於雲對雲連接是輕量化連接,連接成功後,雖然平臺可以控制設備,但能夠獲得的數據量有限。京東3000萬的設備連接量是基於“直連”方式的“實數”。如果以雲對雲連接方式算的話,京東遠不止這樣的數據。

就當下場景佈局來看,目前,京東從C端感知層面,定義了“人、車、家”的應用場景。

其中,針對“車”這一應用場景,京東現在有與多家車企合作。另外,袁曉春告訴雷鋒網編輯,車聯網是行業都認可的一個重要的未來發展方向,也將是京東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京東車聯網與京東的物流配送、智能家居、車輛服務等聯動起來,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實現用戶生活場景的無縫對接。

商業模式探索

商業模式仍是現在整個物聯網行業的痛點。

京東IoT沒有“野心”

就目前來看,整個物聯網行業的商業模式仍不成熟,目前主要分為三大類:智能產品的售賣、服務和內容輸出、流量分發。

智能硬件的售賣。這主要是針對硬件廠商的獲利模式,也是現在行業通用做法,是一個直接收益,當然,前提是你不僅要有IoT平臺,還要有自己的智能硬件產品;

智能硬件中的服務和內容輸出。這主要是針對內容提供商的獲利模式,例如將優質的音樂、視頻、購物等內容植入硬件中,通過用戶使用時繳納費用方式進行收費;

流量分發。這主要是針對平臺廠商的獲利模式,也是現在整個行業在積極探索的一種商業模式。例如,你通過語音控制家中智能音箱放“成都”(音樂),智能音箱是推送給你QQ音樂的“成都”,還是網易音樂的“成都”,這是開發者或平臺廠商可以定義的,通過掌握流量分發的控制權,從而與內容提供上尋求付費分發(類似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

袁曉春告訴雷鋒網編輯,其實京東在服務和內容輸出方面,針對部分優質內容已經開始收費,但是佔比很小;至於流量分發模式,其實整個行業目前還不夠成熟,針對這一模式的應用,大家仍在探索階段。

我們覺得整個行業現在還處在需要培養和教育,甚至需要幫助整個行業快速成長的時期。至於商業模式,不只是京東,整個行業都亟待新模式或新方向,這種新模式可能是一種與PC和App完全不同的收費模式,這是我們需要長期探索的。

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幾步

談到整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幾步,袁曉春認為,至少有三步最為關鍵:協議的統一、大數據能力建設、用戶需求的滿足。

首先,協議統一和設備互通的問題。由於各家都有自己的協議,也基本都不會妥協,這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就會受到影響。現在諸多協會,包括國家也都在推動物聯網協議的統一,但是這都需要時間。“所以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物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以開放的心態,一起制定或共用一個標準協議,實現所有設備的互聯。”

其次,大數據能力建設。在物聯網服務時代,智能平臺強大的技術支持和龐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是終端產品在場景化服務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各自為營的行業形態和產品,都無法真正為消費者提供便利。在智能設備基礎上的智能化、數字化建設能力,實現更多功能和應用,這其實是互聯網企業擅長的。

最後,要發現用戶痛點,解決用戶需求。用戶需求點在哪裡?痛點在哪裡?在設備互聯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給用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C端用戶能感知到什麼?這是整個行業之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小結

京東早在2013年就開始針對物聯網領域做佈局,相對而言,也是起步較早的一家企業。從2014年的微聯App,京東正式步入IoT領域,並在短短几年間,將協議(Joylink)、聯盟(智能音箱聯盟、大屏產業聯盟)、平臺(Alpha智能服務平臺)全部搭建起來,整個生態也初具規模。

在採訪過程中,袁曉春也一直強調,其實京東不論是在協議方面,還是在平臺方面,更願意做一個物聯網行業的連接器,將各家廠商聯合起來,開放賦能,一起推動產業發展。同時,袁曉春也相信,做物聯網行業需要有基礎建設的耐心和走得更遠的信心,得益於自身電商平臺的開放性和多年的技術積累優勢,京東在這方面將會相對更順利。

在入口之爭中,京東也看重現在行業發展迅速的語音和機器視覺兩類,並針對性推出了自己的產品,尤其是語音方面的叮咚智能音箱,也是袁曉春在採訪中多次提到的。

雷鋒網編輯在採訪中看到了京東對於產業佈局、商業模式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京東確實在開放和兼容方面有更多佈局,也做得更好。

而京東能否憑藉自己的電商基因,聯合起各家廠商、各大平臺,做好這個“連接器”呢?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