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定義的「五假p2p平台」,騙子平台都是相似的

近年來中國的P2P網絡借貸行業由於監管不完善和整治尚未結束,市場中滋生出了不少亂象,如失聯跑路、金融詐騙、非吸自融和龐氏騙局等。在網貸行業中一些平臺總是有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幹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勾當,但是隻要剝開這些平臺的層層外衣,便可輕而易舉地分辨出來。

最新定義的“五假p2p平臺”,騙子平臺都是相似的

網貸1號通過整理發現,但凡涉及造假、自融等現象的網貸平臺大多都有著五個方面的特徵。

特徵一:假實力。這樣的平臺往往宣稱擁有國資背景、知名上市公司或風投入股,實則虛假宣傳。如2017年跑路的恆貸網,上線兩個月後負責人失聯,其號稱的“國資背景”則澄清,從未投資過恆貸網,公司印章、營業執照均是偽造冒用的。

特徵二:假存管。宣稱有銀行存管保證資金安全,實則是一紙空文。如2017年底跑路的國盈金服,自稱有攀枝花市商業銀行的資金存管保障資金安全,但銀行方面表示,雖簽訂過資金存管協議但並未開通服務。

特徵三:假擔保。宣稱知名企業、擔保公司提供全額擔保,其實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擔保作用,並且多數情況下為自我擔保的商業模式。如2015年銀豆網曾出現2000萬元逾期項目,擔保公司中源盛祥未履行擔保協議,拒絕代償。

特徵四:假承諾。平臺宣稱保本高收益,其實是以高息為誘餌非法集資。例如,項目年化收益一度高達18%的靈鳥網絡借貸平臺宣佈清盤,該公司董事長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上海警方刑事拘留。警方稱,靈鳥一直進行“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根本無法實現收益承諾。

特徵五:假風控。平臺包裝成銀行級風控體系,而實際上其風控部門形同虛設。如2018年暴雷潮中被深圳經偵立案調查的投之家平臺,其在發生問題前曾密集發佈大量虛假標的,為新股東自融提供通道。

其實,縱觀大部分出現問題的網貸平臺,同時具備以上多種特徵。在網貸行業中,很多平臺想方設法與大企業發生關聯,把自己進行精美包裝,進而欺騙消費者。因此,網貸投資者要加強對網貸信息的甄別能力,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尤其要警惕虛假宣傳、大肆鼓吹背景以及高收益的網貸機構,以免掉入非法集資和龐氏詐騙的陷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