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永年縣原來是這麼來的……

永年的由來

今天才知道永年縣原來是這麼來的……

永年一詞,始見於晉代。晉朝陸機《辨亡論》雲:“敦率遺典,勤民儉政,循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這是永年一詞見之於史書最早記載。意為:如果遵循先朝典律,勤於為民,廉潔從政,遵循規定,鎮守險關,那麼國家就可以繁榮富強,長治久安了。這裡“永年”顯然含有“國祚長久” 的吉祥寓意。

今天才知道永年縣原來是這麼來的……

對永年一詞的解釋,還有諸多說法,如明嘉靖《廣平府志》雲: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以永年有豐稔屯而稱永年。《大明一統志》卷十:“紅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環澗,其下有屯曰‘豐稔屯’,縣名永年取此。”所以,稔又代表年,五穀豐稔—這可能是永年之“年”字的取意。由此可看出,無論晉朝、明代,人們對永年一詞的解釋都包含有吉祥的寓意。

今天才知道永年縣原來是這麼來的……

古永年之域,在夏、商、週三代屬冀州之地。最早見史載為春秋時晉國曲梁邑。名字為“曲梁”(曲、字意為彎曲,粱、意為水堤,因洺水環繞,堤圍其周而得名。)《左傳》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晉國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戰國時期屬趙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屬邯鄲郡。

今天才知道永年縣原來是這麼來的……

永年作為縣名始見於隋代,隋開皇十年(公元600年),隋煬帝楊廣即位,為避其諱,改廣年為永年,為武安郡治。同年西部易陽縣改為臨洺縣。唐武德二年(619年),竇建德攻陷洺州,遷都於此,並築萬春宮。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廷平定竇建德,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改元天造,再次定都洺州。唐代仍為永年、臨洺二縣地。宋熙寧六年(1073年)降臨洺縣為鎮入永年縣,這也是古永年地域單獨稱縣之首。這時仍屬洺州。金代仍為州治。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廣平路,治所永年(今廣府城),屬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廣平 路 改為廣平府,仍治永年(今廣府城),這是永年改稱廣平府之始,廣平府轄: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邯鄲、成安、威縣、清河九縣。

今天才知道永年縣原來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