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電影票真的會消失麼?

編者按:無論是2014年各大電商平臺競相推出票補,搶佔市場,還是如今政策出臺令行禁止票補,從營銷使然到政策倒逼,攪亂中國電影市場秩序的並不是“票補”,而是幾乎無法控制而又無處不在的“暗箱操作”。

票補4歲,生於2014,將卒於2018。

2014年貓眼開啟票補,低票價的《變性金剛4》給了二三線城市觀看好萊塢大片的機會,《心花路放》也跟隨其後,用9.9元超低票價創下輝煌戰績。公映的前一分鐘,預售票房已達1.1億,成為全國首部預售過億電影。11.69億的最終票房成績,也讓此片成為2014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從此票補上位,成為各大影片上映的常態模式。

2015年春節檔暑期檔,票補更是一路向好,業內人士透露中國電影的440億元電影票房中,有30億到50億元來自票補。2016年,受經濟下行的影響,電影市場步子放緩,平臺對票房補貼趨於謹慎外加嚴打票房造假,457億票房,迎來中國電影市場十年來增速最緩慢的一年。到了2017年票補主要在大檔期的頭部大片上集中投放,雖然啟用票補的影片數量減少,但力度加大,票補有了重點投放重燃戰火之勢。而今年春節檔前夕,相關監管部門發佈票補“雙限令”:最低票價不得低於19.9元,票補張數不超過50萬張。最近又有消息稱,文化部和電影局等監管部門決定,從十一開始,停止線上票補行為,票補最終還是淪為滿地泡沫。

起起落落,四歲的票補經歷了什麼?

票補的資本原罪

票補,資本市場的催生兒。

2014年,O2O市場迅速升溫,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提供的服務幾乎覆蓋到人們日常消費中的各個方面。《心花路放》的票補,取得了11.69億總票房,成為2014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成功將貓眼推向頭部位置,看見紅利的票務平臺都紛紛向票補投食,“票補”成為各個平臺的標配。

9.9元電影票真的會消失麼?

票補的本質:補貼。

為了快速跑馬圈地,市場玩家越來越多,燒錢手段下,促進了幾大票務平臺的成長。先是各電商平臺迅速搶佔線上市場頭把交椅。貓眼、格瓦拉等頭部平臺方開始通過線上“票補”刺激消費者下載自家APP,註冊平臺會員。據統計,2014年,中國在線電影票務份額已經達到45.80%,其中貓眼、格瓦拉、微信電影票分別以16.87%、6.75%和4.99%的市場份額佔據中國整體電影票務市場前三位。百度糯米、大眾點評緊隨其後,一起成為2014年中國電影票務電商頭部陣容“五虎將”。隨後傳統電影公司也加入了這一隊伍,華誼兄弟收購賣座網,樂視影業建立旗下的售票網站樂影客......

平臺增多,但蛋糕有限,為了搶奪市場,各平臺開始軍備競賽,競相低價。6.6、9.9 、19.9的低票價讓二三線人群忙的不亦樂乎,據瞭解201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比2013年增長36.15%,其中國產片票房161.55億元,佔總票房的54.51%。

9.9元電影票真的會消失麼?

票補成就了高票房,但也將整個市場推向無序。

當票補成為票房增長BUFF,電影市場開始脫離了本心,向著買櫝還珠的道路前進。影片質量好壞已經不重要,影視公司開始相信再爛的片子只要做好票補,依然能夠有個還不錯的票房。哪部影片票補多,影院就考慮多排片,這直接導致片方在票補方面的“軍備競賽”。華誼兄弟CEO王中磊坦言,這種競爭環境下,哪怕你拍了好電影也要掏錢票補,“如果你不掏,我就告訴你友商那裡補了多少錢,你不補的話,電影院不給你排場。”

貓眼評分9.1分的《老炮兒》票補近3000萬元。王中磊坦言,一年12億元的票補對片方是不小的負擔,“我們不想掏這12億,因為每年華誼電影製作發行上面就有近20億元的投入,再有10億元這樣的投入,負擔非常大。”

無法遏制的亂象

電影市場向來是股泥石流。

虛報宣發費成為業內潛規則、僱“水軍”刷分、五花八門造假票房再到電影成“資本遊戲”外殼,電影市場在成長路上一直都在耍小聰明。

宣發公司收了服務費還要收策劃費、稿費、媒體公關費,同時又要在渠道上掙錢。1000萬元的預算真正能有300萬元花到刀刃上,就算是良心公司了。”某影視製作公司的宣傳主管對文娛龍門陣表示,自己早就想對宣發界的亂象吐槽了。

一般來說,很多影片還在製作階段時就已經開始做宣發。宣發費用包括影院的陣地物料、硬盤、票補、主創路演費用、發佈會費用、媒體費用、線上推廣費等,但是由於宣發的手段與價格不一,無法核對,宣發公司在執行過程中虛報費用並從中牟利,已經是業內心知肚明的潛規則。

在執行影片宣發過程中,宣發公司的各種手段也讓人大開眼界。微信QQ各種刷分群,只要給五分,然後寫個評論,把截圖發給管理員,就能拿到1到2元。

但宣發刷水只是小兒科,資本運作才是高級玩法。

2016年《葉問3》涉嫌票房造假,牽扯出電影界與投資界的親屬企業齊上陣相互擔保、組團忽悠的花式賺錢運作。

9.9元電影票真的會消失麼?

2016年3月,電影《葉問3》在大陸上映,半月便累計了7.9億元票房,但隨之而來的是網上不少關於其票房造假的消息。

2015年10月,《葉問3》項目在蘇寧眾籌、當天金融、大管家理財網、玖那裡金融、玖影通、寶駝貸等平臺出現,並籌得數千萬元。2016年2月,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以1.1億元買下《葉問3》55%的票房收益權。內地上市企業神開股份以4900萬元認購了《葉問3》的票房收益權投資基金,該基金年化收益8%,如果票房超過10億元,投資者還將獲得超額收益。但實際上,《葉問3》資本運作涉及的數十家公司,均與上海快鹿集團關係曖昧,有的甚至直屬快鹿麾下。也就是說,《葉問3》的投資資金在快鹿的關聯公司間流轉後,最終又回到了快鹿手中。

影片還未上映,快鹿就已通過各種金融手段賺了一大筆。而影片上映後,通過“捂盤”式的自買自賣和虛假排場,資本市場對該片的信心得以繼續發酵。資金從市場上轉了一圈又回到自己手中,但這一圈卻是滾雪球式的。

去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絲自行“鎖場”,用每場只買一兩張票的方式的低上座率保住了“高排片”。今年劉若英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後來的我們》上映首日退票金額達到約2000萬,其中預售票房佔據了大半以上,讓票房造假重新走進大眾視野。

在人為造假增高票房的歷史上,主要出現過兩種方式。一種如《魁拔》、《英雄之戰》,發行方自掏腰包購買電影票;另一種如《捉妖記2》,出品方聯手院線,用增設“幽靈場”(做假場次,多安排在午夜,於影院排片和購票系統上顯示已“售罄”,實際上完全沒有觀眾到場)等方式,以少量資金注水,大幅提高票房數據。而《後來》則是在造假增高票房,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後再退票退款。無論採取何種方式,最終都影響了同檔期其他影片,整個電影市場亂象叢生。

“票補”只是冰山一角

與市場整體的灰色操作相比,互聯網比拼所帶來的“票補”顯得更陽春白雪。“這至少是業內公開透明的,在明面上拿錢去砸的方式。”一位在影視發行公司從業多年的人告訴文娛龍門陣。

實際上票補的限制,對整個電影市場只不過傷其毫髮。

對於取消票補一直保持著“佛系”態度的淘票票,則預見了其背後的問題。在今年四月的海南大會上,淘票票的總裁李捷就曾表示:“下一階段片方的票補停了,公開的宣發競爭就變成了完全暗箱操作的競爭,這個更加麻煩,這對於電影的傷害更大。”

票房“限補”之後,院線對於排片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但是更多不可控的因素也隨之而生。之前可以依據票補來排片,今後影院排片的標準將會變成什麼?

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後越來越多的影院依據預售情況、影片口碑或者各自與票務平臺“單線談判“來排片。但用“口碑”,“預售”來決定排片,其實更不可控。

在網絡嚴格監管體系下,電影為維護口碑而抵制一切負面評價,“你說我就搞死你”讓網絡不敢發聲。現在遍地大號、大v都在收錢發稿,玩兒命吆喝,影評難分真假。院線電影資本為大,急功近利,炒口碑已經成了營銷手段。在國內不乏金主,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大IP+大製作先炒起來,再加上資本亂入,口碑成為一個喪失標準的產物。

不僅如此,國內院線電影的命運更像走了當年美國的老路,萬達、華誼等實力影院早已完成了製片、發行、院線全產業鏈覆蓋,對於自家片高排片,他家片少排片的現象已成為常態。而所有影院也似乎不謀而合:大片多排,小片少排。排片看紅包、應酬、返點。熱門3D,冷門2D…影片在排片時段上、影院容量上分配也不一致,在這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之下,口碑更變得虛實難分。如此一來,頭部有實力的影視公司及院線把握資源與入口,是否能迴歸到電影質量本質,還是未知。

9.9元電影票真的會消失麼?

此外各平臺也可花式運作,聯合跨界品牌發行大量套票,電商發行會員卡、優惠券等等這種“變相票補”將會越來越多。一刀切式的禁止票補根本無法阻擋這個行業的洪流。

票補有罪,但是絕對不是問題的根部。所以,從根本來說,攪亂中國電影市場秩序的並不是“票補”,而是幾乎無法控制而又無處不在的“暗箱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