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大復盤:兩年600多次調控,房價終於被按住了?

美聯儲自2015年開啟加息週期以來,第八次加息終於靴子落地。

時間進入2018年深秋,樓市終於開始轉向。

從2016年9月30日開始,這一輪樓市調控已經持續兩年。這兩年時間,調控從一二線城市蔓延到三四線城市,從限制買房擴展到限制賣房,從控制房價到打擊反炒房,不僅調控力度前所未有,限制之多也是前所未有。

據不完全統計,這兩年有100多個城市,累計加碼了600多次調控。僅2018年前8個月,就加碼超過300次。房價按不住,調控不收兵。

這樣的節奏,讓融創掌門人孫宏斌都不免驚呼:

房地產調控超過任何人想象。

弔詭的是,調控一路加碼,而房價也在一路上行。房價越是上行,調控火力就越密集;調控火力越是密集,搶房熱情就越是高漲。樓市調控一度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僵局。

直到2018年下半年,秋意漸涼,一二線熱點城市房價終於掉頭,市場預期由此開始下行。

樓市調控到底有沒有用?房價是靠什麼按住的?下一步,樓市是一路向上,還是高位盤整,抑或很快迅速反彈?

1

兩年樓市調控大覆盤

這一輪樓市調控,是從2016年的“930新政”開始的。

那個十一假期,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以合肥、廈門、南京、蘇州“四小龍”為代表的二線城市,集體加碼樓市調控,剛剛取消不到兩年的限購又回來了。

樓市調控大覆盤:兩年600多次調控,房價終於被按住了?

當時,有媒體就對此冠上了“史上最嚴樓市調控”的名號,這話顯然說早了。

然而,市場熱度絲毫未下降,樓市調控反而成了下場搶房的信號。這種反向博弈機制,出現在每一次樓市調控中。

在很多人看來,調控越是嚴厲,越說明這個城市樓市有投資價值,更是蜂擁入場。

2017年3月,北京將調控進一步升級。外地限購門檻提高到5年、認房又認貸、二套首付比例提高到六成。

作為全國樓市的風向標,北京將傳統調控手段用到極致,限購門檻已經是史上最嚴,二套首付比例也基本上屬於史上最高,“認房又認貸”更是擴大了二套房的認定範圍。

然而,除了北京樓市有所降溫之外,其他地方仍舊一路高歌。

與北京不同的是,廈門開啟了另一條道路。

2017年3月24日,廈門率先對個人房產限售兩年。

這是限售政策第一次登上舞臺,以往都是限制買房,這一次直接限制賣房。

這一政策隨即被各地所效仿,不到半年時間,全國已有50多個城市加入“凍房”大合唱,限售成為樓市調控的新標配。

樓市調控大覆盤:兩年600多次調控,房價終於被按住了?

就在這一年年中,藉助以棚改貨幣化為代表的定向放水的威力,原本不溫不火的三四線城市房價突然一躍而起,完成逆襲。

房價上漲,調控必然讓如影隨形。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調控開始向三四線城市蔓延,蚌埠、淮安等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首度躋身調控陣營。

調控火力雖猛,但樓市仍舊火熱。

時間進入2018年,限價搖號手段亮相。

在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限價搖號的出現,非但未能遏制市場熱情,反而將搶房的節奏帶往新階段。畢竟,限價讓一二手房之間存在利差,套利式搶房就再正常不過。

這一年,雖然房價依舊熱,但內外環境的變化,讓市場情緒開始動搖。居民六個錢包所剩無幾,槓桿率居高不下,消費受到擠壓,高房價正在從民生問題轉為社會問題。

7月31日,重要會議明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成為樓市最重要的轉折點。

直到此時,各地樓市才開始真正降溫。

樓市調控大覆盤:兩年600多次調控,房價終於被按住了?

2

兩個前所未有

這一輪樓市調控,與過往有極大的不同。

一是調控城市覆蓋面之大,前所未有。兩年來,累計有100多個城市出臺調控政策,而全國只有300多個地級市,佔比超過1/3。

二是調控頻次之密,前所未有。兩年累計調控超過600次,平均每天1次調控。2016年是50多次,2017年超過250次,2018年僅前8個月就高達315次,調控只有更嚴,沒有最嚴。

樓市調控大覆盤:兩年600多次調控,房價終於被按住了?

相比於數字上的兩個“前所未有”,調控政策呈現出一些新的跡象,又創造出新的兩個“前所未有”。

其一,樓市限制之多,前所未有。從限購限貸到限價限售,從限制個人到限制企事業單位,從限買房到限賣房再到限土地,幾乎能限制的都被限制了。在中國20多年的樓市上行週期裡,房產交易從來沒有被限制這麼多。

其二,決策層態度之堅決,前所未有。與以往“堅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目標不同,這一次沒了“過快”兩字,“堅決遏制上漲”,不再有任何彈性空間。

同時,房價不被控住,調控就不收兵,大熱必調控,幾乎成為鐵律。住建部門更是表示“房價遏制不力要解決問責”,更是將調控推往新高度。

所以,這一輪調控最突出的特徵,不只是“史上最嚴”,也是“史上最極端”。

在房產交易全面受限的背景下,投資邏輯顯然要發生變化。

3

房價是怎樣被按住的?

樓市調控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明確答案。

就短期而言,樓市調控是個反向信號。越是加碼調控,越讓人們以為樓市堅挺,越會吸引購房者入場搶房。

每一次政策出臺的前夜,都是搶網籤的高峰。甚至一些媒體限制離婚購房的傳聞,都能激起假離婚的高潮。

但就長期而言,當樓市調控逐級加碼,其政策威力就開始展現出來

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的“老四限”,疊加限企事業限離婚限新落戶限土拍的“新四限”,就完成對於樓市全面冰封。外來需求進不了,內部資金出不去,均態由此形成。

當然,樓市調控要想真正發揮作用,更需要大環境的配合。

一方面,只有對貨幣釜底抽薪,才能讓樓市真正轉向

如果貨幣一路寬鬆,即使調控力度再大,也擋不住大水漫灌帶來的影響。

這一次,去槓桿堵住了房企的融資渠道;

而美國的加息週期又限制了放水的力度;

金融風險的擔憂,讓樓市被排除在定向降準之外;

棚改貨幣化的熄火,讓三四線的定向放水就此消停;

這些都成功改變了貨幣基本面。

樓市調控大覆盤:兩年600多次調控,房價終於被按住了?

另一方面,預期比黃金更重要,改變預期,就能改變一切。

樓市具有典型的順週期性,越漲越買,越跌越無人問津。樓市一旦進入上行週期,羊群效應就會發揮效用,全民沉浸於搶房的狂熱之中。因此,扭轉預期,就變得十分重要。

扭轉預期,靠的是一系列組合拳。

一是貿易爭端帶來的影響,

二是市場對金融風險的感受,

三是政策毫不回頭的緊縮,

四是以房地產稅為代表的長效機制的吹風。

所以,房價之所以在2018年秋季被撼動,正是內外大環境不斷變化的結果。

4

下一步會怎樣?

這一輪樓市調控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冰封。

正如我們在《樓市冰封期買房指南》一文裡所分析的,限購限貸冰封的是需求,限土地限融資冰封的是供給,限售冰封的交易,總之就是樓市維穩。

一個“穩”字,言外之意,就是既要防範暴漲導致房價泡沫進一步放大,也要防範大跌導致金融風險危及全局。

冰封,是典型的“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

穩住樓市,為解決貿易爭端留足時間,為提振經濟留出更多探索空間,為長效機制出臺提供可能。

所以,這一輪冰封期到底何時結束,要看這些大環境何時轉變。

對於投資者,要開始適應新的樓市環境了。當交易受到限制,一切玩法都要發生變化。

作者,凱風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