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壯族「嘗新節」的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

壯族是人類最早發現並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最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壯族居住區發現,有上萬年曆史的稻殼碳化物和古人用來加工稻穀、為稻穀脫殼的石臼,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壯族是一個稻作文化極豐富的農耕民族。僅在吃稻米飯方面,就有很多節日,如端午節、紅飯節、嘗新節等,其中的“嘗新節”耐人尋味。

文山壯族“嘗新節”的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

文山壯族

“嘗新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稻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嘗新節”多在農曆七八月份進行,具體日期的確定,是根據各自稻穀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每年中秋前後,村裡德高望重的老年人邀約到一起,查看稻穀成熟的狀況,如果稻穀有七、八成成熟時,寨佬要根據各戶當家人生辰八字的不同,為他家選擇吉日良辰,採摘穀穗過“嘗新節”。

文山壯族“嘗新節”的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

稻田

新米又叫軟米。過“嘗新節”的時候,各家各戶根據頭人公佈的時間,到自家稻田裡用剪刀剪取一背籮“頭谷”揹回家中。“頭谷”必須是比較飽滿的穀穗,不得夾雜青穗。揹回來的“頭谷”要取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一部分存放在備好的穀倉或屯籮裡,另一部分用甑子蒸熟後,放到鍋裡炒幹炒香,半冷後再放進碓窩裡春,春到米糠自然脫落,用簸箕簸淨米糠,便得到扁扁的透明的軟米了。隨後,用軟米煮一鍋飯,打出七碗,飯頭上各放一塊大肉,再打七碗水酒,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臺之上,點亮七根香火,由唸經老人就位,做奠祭儀式,請天神、地神、山神、穀神、列祖列宗來享用。奠祭天地,奠祭祖宗的儀式完畢後,接著把供過的新米飯先裝一碗飯餵狗。

文山壯族“嘗新節”的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

左為狄青像,右為儂智高像

為什麼要先餵狗呢?壯家有一個悲悽的傳說。早年,壯家英雄依智高兵敗崑崙關歸仁鋪,退到特磨道,特磨道就是今的廣南縣阿用村。距阿用村約4千米的地方有一個山洞,叫“翁歪洞”。智高退出特磨道後,他的母親阿儂帶著智高之弟、智高之子以及智高之繼父儂夏卿同住特磨寨,宋軍來攻特磨寨時,阿儂便帶領家人躲入翁歪洞中,宋軍退去後才出來。因洞中無水,便用竹筒栓在隨來的狗的脖子上,夜間叫狗到山下小河中取水回來給人喝。因小狗對儂氏一家有救命之恩,所以,從那時起,壯家便約定俗成,供過的新米飯必須先餵狗。喂完狗後,才請老人和小孩品嚐。壯族認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乾淨”的人,這樣做,是對神仙、祖先的尊重,對老人和孩子的珍愛。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後,主人才把門打開,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有備而來的人們,紛紛拿出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