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協:爲創新驅動發展「添磚加瓦」

獻禮省科協第九次代表大會

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

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添磚加瓦”

本報記者 馮海波

“千會萬企金橋工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學會科技服務站……近5年來,全省科協系統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打造了一個個響噹噹的品牌。通過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信息、搭建平臺,引領專家學者走向社會、面向市場、深入企業,開展成果轉化、科技攻關、項目合作等活動,全面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形成了有效化解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的“科協模式”。

廣東省科協:為創新驅動發展“添磚加瓦”

2015年5月,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廣東廣州隆重舉行,大會以“創新驅動先行”為主題。

打造服務創新創業的高端平臺

成功承辦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題系列活動,是近年來我省科協工作的一大亮點。年會以“創新驅動先行”為主題,組織實施了五大板塊1000多項學術會議或活動,邀請了國內外科技界一流、一線的學者,尤其是具有學科交叉背景和國際學術背景的學者出席,精準設計、精心組織,力求讓參會的科技工作者在學術上有收穫、在科普上有貢獻、在服務政府和企業上有作為。年會緊扣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最迫切、黨委政府最關注的問題,找方向、找項目、找專家,瞄準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問題、熱點問題,提煉較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和政策建議,提供決策參考。

據統計,共有6名世界科學大獎獲獎者、115名兩院院士,284名港澳臺代表,來自16個國家36個國外科技組織的74名外國專家代表出席會議,3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年會。年會設16個學術交流分會場,224位國內外專家作專題學術報告,組織實施11個專項活動,形成23個為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建言獻策的調研報告,真正辦成了一屆層次高、內容精、效果實、創新多、有鮮明廣東特色的科技盛會。

年會後,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也永久落戶廣州,目前已連續舉辦四屆,影響力越來越大,成效一屆比一屆好,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科研成果到產業應用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引導科技創新資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4年來共促成200多個重大項目轉化落地,已成為我省又一個“國”字號的交易會。

其中,2018創交會以“雙創新動能、引領新跨越”為主題,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創業成果展覽分為技術創新品牌館和創新創業專題館,設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健康與生物醫藥等20個展區,1000多家參展機構帶來1000多項技術成果,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軍民融合等重要領域,著力展現我國在這些領域中的最新成果和技術。創交會期間也舉辦了未來科技峰會、移動互聯網開發創意大賽全球總決賽、2018中國(廣州)風投圓桌峰會、2018軍民融合與技術創新發展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論壇等30場(次)專項活動,緊扣全球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就當下產業變革、技術突破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此外,我省在創建中國科協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市工作中也是成效突出。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4個市成為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各示範市科協主動作為,結合示範市的產業需求,聯合全國學會、省級學會、市級學會的人才智力優勢,幫助地方政府和企業引才、引智、引項目,助推轉型升級。

廣東省科協:為創新驅動發展“添磚加瓦”

2014年9月,廣東省“千會萬企金橋工程”啟動儀式在佛山舉行。

匯聚各方資源助企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我省科協系統也積極實施“千會萬企金橋工程”,讓省市學會科技人才資源與企業精準對接,幫助企業解決有關科技難題。省科協設立“科技服務站能力提升”項目,引導學會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和組織網絡優勢,以學會專家為依託,以科技服務為紐帶,拓展站點內涵、範圍和形式,與企業、專業鎮、農村、社區、醫院及基層科協等廣泛開展科技服務和產學研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學術交流、人才培訓、諮詢論證、技術推廣、成果鑑定等科技活動,滿足基層對科技服務的迫切需求,促進基層經濟發展與科技人才的成長,增強學會實力與服務能力,為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持。

目前,我省已創建92個省級學會科技服務站、181個市級學會科技服務站,提供技術攻關和開發新產品700多項,推動各級學會與企業的融合發展。其中,廣東省食品學會建立了10個科技服務站點,參與8項國家標準和3項行業標準的制定,申請了75項專利。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建立8個科技服務站,為企業申報省市科技項目、開展科技成果鑑定、申報科技獎項、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提供專業技術諮詢服務70多項,深受企業歡迎。

同時,我省科協系統深入貫徹落實《中國科協關於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指導意見》,按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術項目為紐帶,以院士、專家和專業學會為依託,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工作思路,推進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建設,幫助企業解決了一批重大技術,培養了一批創新型人才,有效地促進產學研合作,幫助企業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目前,建有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188家,基本覆蓋了全省地級以上市;其中10家為全國示範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累計引進205名院士和2000多名專家,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600多項。111家工作站通過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組織的全國院士專家工作站認證,在全國名列前茅。

其中,肇慶大華農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自2011年8月獲批建站以來,搭建了工作站的組織架構、激勵制度等管理體系,與國內行業院士、高校科研院所專家進行了廣泛、形式多樣、緊密的合作,緊緊圍繞公司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開展“合作開發、成果轉讓、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多形式的合作,以“走出去,引進來”的工作路線,堅持“長期駐點”和“項目週期”相結合的階段性合作,提高了院士專家為公司產業服務的有效性。建站以來,引進院士團隊2個,其它專家團隊8個,開展共同研發項目5項,成果轉讓2項,長期駐點專家6人,培養碩博士17人,取得了一批專利成果,產生經濟效益達到億元以上,體現了富有成效的產學研合作,2017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示範院士專家工作站”。

廣東版“海智計劃”全面“開花”

實施廣東版“海智計劃”,也是我省科協系統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大抓手。近年來,省科協逐步建立健全“海智計劃”工作機制和網絡體系,通過建立“海智計劃”基地和工作站,為有關企業、園區及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柔性引才引智,促進國際科技資源的引入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五年來,全省共建立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示範基地和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10個,建立海外境外“廣東省科協海智工作站” 9個,建立“廣東省科協海智工作站”29個。2014-2017年廣東省科協連續4年被中國科協評為“海智工作先進單位”。

一方面,充分發揮地方科協海智工作的優勢和作用。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繫協調,積極爭取對科協組織開展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的支持,指導地市、縣(區)科協充分發揮各自海智工作對外合作交流的優勢和作用,大力開展海智工作,助力地方創新驅動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如深圳基地發揮特區地域優勢,承擔了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國家資源平臺“深圳站”的工作,2017年共向深圳市的企業和研究機構推介了國際合作項目56項,組織推薦企業參加“中美創新與對接投資大會”,舉辦了2017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大學生創新營等活動。東莞、汕頭基地積極洽談科技項目、發佈海外需求、常態化舉行海外高層次人才對接交流會,促成了一批項目落地。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我省科技資源需求較集中的開發區、產業園區以及大中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廣東省科協海智工作站”。其中,“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工作站”通過海智平臺的招商活動,在引進項目落地、帶動企業開發新產品、技術改革創新等產業要素上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就超過了10億元。2017年,“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站”入園評審項目達48項,其中3個項目獲得“中山市引進第六批創新創業科研團隊”,4個項目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網評,在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優質項目上取得了突出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