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看《生命3.0》生命有時間軸,AI是否也有

未來,生命將以何種形態延續和呈現?受限於人類的想象力,當下,沒有人能提供一個特別明確的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包含人類在內的眾多生物,並不是生命的終極形態。要理解這一點,需要我們的觀察視角足夠廣闊,需要我們將時間軸的顯示顆粒放大許多倍。

1

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而地球則形成於45億年前。然後,從距今40億年前的冥古宙誕生的第一個RNA分子開始,歷經太古宙、元古宙到現在的顯生宙,大量的物種輪番登場,讓空曠的地球乃至宇宙亮起生命的火種,又多次集體黯滅

在距今5.4億年前,就爆發過一次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導致當時存在的諸多簡單生命形態大範圍滅絕。隨即,地球又迎來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很多延續至今的動物門類都在這一階段出現。

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今天,地球又經歷了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託阿爾階滅絕事件、阿普第階滅絕事件、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和全新世滅絕事件。

其中,影響最大的滅絕事件是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當時生存在地球上的超過90%的物種在這一事件中消失。不久,恐龍稱霸地球。

而距離我們最近,影響甚至塑造了地球之所以是今天這種形態的兩次滅絕事件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全新世滅絕事件,前者導致恐龍滅絕,哺乳動物開始獨霸地球。

全新世滅絕事件的元兇則是人類,我們祖先向各個大陸“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導致了一次物種大滅絕(這一滅絕過程還在延續),僅記錄在冊的滅絕物種就達700多種。

舊物種滅絕的同時,新物種又在不斷誕生。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是一個絢爛的舞臺,而各種生命形態則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員

人類大約誕生於10萬年前,在綿亙的地球年代序列中,這是一段短暫到可以忽略的時間,但是相比於此前40億年間出現過的各種生命,人類之於地球和宇宙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正是像人類這樣具有自我意識的高等智慧生命的出現,讓宇宙從沒有意識的、按照物理規律機械運行的狀態中逐漸“甦醒”過來

正如易寶支付創始人餘晨先生所言:“宇宙通過我們人類才真正活了過來,並逐漸獲得了自我意識。

2

由湛廬文化策劃出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泰格馬克主筆的新書《生命3.0》中,將人類稱為“觀星者”。

正是人類這種擁有自我意識的小生物,通過不斷地技術改良與迭代,憑藉望遠鏡和星際探測器等手段窺視和探索宇宙深處,讓宇宙大範圍“甦醒”了過來。

“或許,人類對宇宙而言,就像清晨的你從睡夢中初醒時體會到的那一線微弱的自我意識一樣,只是一個預告,預示著只要你睜開雙眼,完全清醒過來,就會迎來更加龐大的意識。”泰格馬克在書中寫道。

自視為當下地球主宰者的人類,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至少是希望),目前的生命狀態應該會持續下去,也許其他動植物還會發生滅絕事件,但是人類應該不會了,我們會努力克服和避免一切能夠威脅到人類的事件。

但是,如果著眼於漫長的生命演化史,這種認知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奢望而已。

如果把時間軸拖拽到今後上萬年或者上億年來看,從10萬年前人類的誕生到未來某一時期人類滅亡,這一整段的時間只是一個節點而已,就像是我們看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和奧陶紀時期的三葉蟲一樣。

生命是一種自我複製的信息處理系統。”泰格馬克在《生命3.0》一書中對生命進行了重新定義。信息處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可以簡單概括為硬件軟件,硬件指一個生命體的器官結構等物質實體,而軟件則是指用來處理感官信息和決定行動的所有算法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