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一年級小朋友入學:坐不住、走神兒、哭鬧?家長老師這麼說!

孩子不肯去學校、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忘記給孩子準備上學用品、孩子放學回家鬧情緒......剛開學一週,家長們一系列的焦慮可謂是呼嘯而來,而這每一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兒,隨時都讓優雅的父母們撓頭焦慮。


這不,就連平靜了一個暑假的黔學幫新生家長群裡,家長們的討論也開始沸騰起來。而家長們的這些焦慮和問題啊,小編也是十分好奇,那不妨就一起來聽聽家長們都怎麼吐槽的:

@憤怒的小鳥:我兒上課愛說話,親們有什麼好的招治治。

@小佳:我兒子上課不說話但是磨皮擦癢的,要不就東倒西歪的。

@雪:抄作業,抄漏,抄不全,然後回家說沒作業。

@佳佳:昨天老師跟我說孩子上課尿褲子了,回家問她為什麼要上廁所不舉手跟老師說,她說不敢,我也是愁啊!

@通話中:太活躍了,一會舉手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舉手說鉛筆斷了,真是簡直沒從幼兒園過渡過來啊。


瞧瞧,孩子換了新的環境,難免是有點兒懵的,但家長們也莫要亂作一團,來聽聽家長和老師們如何應對的吧:

看看家長們如何解決問題的

@靜寂(一年級新生媽媽):這個年齡段,利誘最管用,他最想要什麼,不管是吃的,玩的。就和他約定,如果做到了就幫他實現,而且只要他做到了,就一定要實現承諾。而且,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別問是緣是劫(初一年級媽媽):兒子剛進小學的時候也是很憂心,尤其是在學習拼音的時候特別混亂,分不清d、b,但在家裡我都特別耐心的買卡片教他,一年級的孩子求學好奇心還是很重的,家長耐心一點,學習上不用過於焦慮。

@侖陶(四年級爸爸):女兒剛進一年級的時候,每天早上送她去上學都特別困難,哭鬧著不肯去。她覺得學校沒有好朋友,所以不願意去,她平時又比較內向。後來週末我就經常帶她出去玩,參加一些週末的活動,讓她和小朋友多接觸,主動和大家交流,慢慢的性格外向一點,就不怯去學校了,我個人覺得孩子剛進小學心理上有點膽怯,家長要多溝通,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看完了家長們的解決方法,那作為老師,又有什麼建議呢?

甲秀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王姣老師

剛從幼兒園過渡到一年級,課堂上小朋友們坐不住,我們用盡了各種方法,表揚獎勵:小紅花、糖果,批評懲罰等,但也頂多只能讓小朋友們安靜坐住十分鐘,接下去的三十分鐘他們就開始在下面群魔亂舞。

上課一提問,孩子們不舉手而是爭著答,我的耳邊“嗡嗡”響成一片什麼回答都聽不清。甚至還有孩子直接衝上臺跟我“當面交流”。還常有小朋友上課上到一半時說要去上廁所,不讓他去,他就擠眉弄眼一副很痛苦的樣子。 一年級新生的種種表現,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貴陽一年級小朋友入學:坐不住、走神兒、哭鬧?家長老師這麼說!



面對這些,老師都有自己的高招噠!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心理發展上的一個質的突變。面臨這一重大轉折,新入學的小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少適應上的問題,急需給予恰當的指導和適當的幫助。


瞭解孩子的特點, 做好幼小銜接 ,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剛剛幼升小的新一年級小學生有四個特點,作為新一年級的老師,必須要了解和掌握:

思維特點 一年級學生處於學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的過渡,思維處於半邏輯狀態,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我們會多運用一些圖文結合、歌曲或一些同聲的押韻詞句來識記,這些都是利用了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

與同學相處方面

有部分孩子課間是獨立玩耍的,不知道怎樣去和新同學交朋友。幼兒園會有玩具供小朋友玩,但小學沒有玩具,課間一些小朋友會顯得孤獨。

語言表達特點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慾望較為強烈,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喜歡回答老師問題,不管自己是否想好,非常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是學生的自我認識的過程和希望被老師肯定的心理。

注意力特點 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帶有強烈的興趣性、直觀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穩定,容易被新穎的刺激所吸引。容易分心,注意力不持久,能保持的時間只有 10-20 分鐘。


貴陽一年級小朋友入學:坐不住、走神兒、哭鬧?家長老師這麼說!



除了王姣老師提到的這些建議,還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新生家長們適應角色的轉變呢?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楓丹白露小學劉芳老師有妙招!

時間觀念

家長要教育孩子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這包括:要按時到校,不能遲到,學校要求學生準時到校,而且要養成在家吃早餐的習慣。

放學後,回到家先做作業,做作業要專心,做完作業後再玩,不能邊玩邊做。另外,還要培養孩子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良好習慣。學校中午,休息時間一般是50分鐘,不能像幼兒園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午睡。所以孩子到了下午的時候就很睏乏,聽課質量可想而知。因此,為了保證充足的睡眠,利用開學前的一個星期,調整孩子的生物鐘:要求孩子每天最晚9:30睡覺,早上6:30起床,每天保證一定的睡眠。


懂得記事

上學以後孩子要獨立去記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業和第二天要帶的東西。開學後家長可以給孩子專門準備一個記事本,儘量能夠每天抽出點時間,對孩子是否完成老師交待的事情進行指導。

具體做法:一次提醒,一次檢查,一次表揚,例如:放學接孩子的時候,問問他“今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什麼呀”,孩子做完了,家長要檢查簽字,完成的好,別忘了要肯定孩子,完成的不好或者沒完成,也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勵孩子。有過幾次經驗以後,孩子就會明白,記住老師交待的任務是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完成,這樣他在聽老師講話和記事方面都會認真許多。


保管意識

上學以後,需要自己保管的東西一下子多了許多,孩子以前並沒有這樣的經驗,缺乏自己的東西由自己保管的意識。這樣就造成有些孩子幾乎每天都在丟文具,根據這種現象要求每種文具都用圓珠筆在紙上寫上名字,用膠條粘帖在文具上,讓他自己認識自己的東西,有些父母對這些現象並不重視,覺得一支鉛筆沒有多少錢,丟了再買就可以了,但自己的東西自己保管好是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另一方面,開學初,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個資料夾,讓他將老師下發的課程表、卷子等資料,分類整理在文件夾裡面,交給他自己保管,逐步培養他管理好自己東西的意識。


與人交流

開學以後,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孩子會比較緊張,常常有事情不敢大聲說出來,有的學生下課只顧玩,忘了上廁所,上課後想去廁所又不敢舉手,只好憋著,有的甚至尿褲子。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下課要先去廁所,上課要去廁所,一定要告訴老師,在這一點上,膽子較小的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特別注意,多帶孩子外出接觸新的環境,多和別人交往,鼓勵他與不太熟悉的成人大聲地講話。

整理書包

教會孩子每天按著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最初,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他可能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家長要有耐心,在旁邊多加指點,可以先給孩子做示範,再讓他學著做。

現在的孩子在智力因素上沒有太大差別,這種差異主要是習慣培養造成的,競爭的是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而良好的習慣是要有一個養成過程的,需要家長、孩子及學校共同配合。

分享了這麼多,小編再奉上青少年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資深心理諮詢師陳默老師的一劑專家良方是不是很貼心呢!

孩子回到家後不做聲,不做作業,或者發脾氣,講什麼都不聽,很有可能就是情緒不好。父母要看得懂,不要只糾正他的行為表現,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及情緒......這些問題,陳默老師在《家有小學生——給煩惱父母的實用秘籍》裡就有詳細解析啦,感興趣的家長不妨買來參謀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