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扶貧工作演變爲指標扶貧


謹防扶貧工作演變為指標扶貧


“花錢有任務,項目有指標,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這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日前在基層採訪時,聽到的一些基層扶貧幹部打趣的說法。略顯誇張的言語背後,透露出扶貧幹部對“指標扶貧”的無奈。(9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當下開展的扶貧工作,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隨著時間節點的日益臨近,為了上交一份滿意的扶貧答卷,各級各地都在全力以赴衝刺,想方設法攻堅。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卻出現了跑偏傾向,特別是在扶貧投入方面,隨意下任務、胡亂定指標,導致扶貧資金被濫用甚至冒用,尤須引起重視。

揆諸現實,並不缺乏這樣的例子。比如,有的貧困村就接到過上級緊急下達的任務,要求在30天內把村賬上的產業扶貧資金花掉。為完成任務,村裡只好突擊花錢,花費140餘萬元蓋了140畝蔬菜大棚。一年過去了,建設的蔬菜大棚幾乎淪為了擺設,對貧困戶承諾的分紅也成了一張空頭支票。

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是摘掉頭上窮帽子的有效手段,是幫助群眾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問題在於,發展培育一種產業,必須綜合考慮市場、技術、環境等因素反覆權衡,經過科學規劃和充分論證後慎重選擇,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給基層預留足夠的時間,卻要求限時花掉產業扶貧資金,往往使幫扶幹部“病急亂投醫”。不求錢用得有效果,只求錢按時花出去,指標完成的再漂亮,貧困群眾也未必能得實惠。

為落實責任,用指標量化考核扶貧工作不是不可以,但過度追求扶貧指標,甚至脫離實際搞一刀切指標,容易造成任務指標化、工作運動式,顯然背離了精準扶貧的要求。有鑑於此,上級部門應儘快改變扶貧考核的指標導向,防止扶貧工作演變為“指標扶貧”。多到一線看實效少在表上看指標,扶貧資金才不會白白打了水漂,國家好政策才能真正惠及貧困群眾。

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黨和政府工作的唯一標準。扶貧工作幹得好不好,不是看指標完成的怎麼樣,最終要由群眾來評判。不看成效只看指標,即便形勢貌似一片大好,也很難經得起時間檢驗。如果投入大量財力精力白忙活一場,群眾會不會滿意、高興和答應,恐怕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