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在中國傳統手工工藝中,有很多原本是皇家御用品,後來傳入民間,這些手工藝術做工精細,有講究,最能代表中國傳統,下面就帶大家一起欣賞。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1、京繡

京繡,又稱為宮廷繡、宮繡或手繡,是燕京八絕之一。興盛於明清時期的京繡多用於宮廷裝飾、服飾等,由於其嚴格而標準的宮廷藝術審美規範,其技術精湛、用料講究,和民間繡品有著本質的區別。

京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遼代則步入高峰。據史料記載,遼在當時的燕京專門設立了繡院,所制的“宮廷繡”主要用來供奉宮廷給帝王、侯爵服飾之用。京繡以蠶絲絨線、高級棉緞為原料,經過刺繡藝人精心繡製出各種圖案。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到了元代,金銀線用於京繡,成為京繡中最好的針工,工藝複雜、材質貴重,所繡之物十分精緻、貴重珍奇,足顯皇家的金碧輝煌。這種繡法在其他地區的繡品中極少見到,成為京繡的特色繡法。

明代之後,京繡的特色越來越鮮明,到了清代,尤其是光緒年間,京繡被譽為“宮繡”,發展更為興盛,甚至名揚海外。當時的京城,由於京繡藝術的影響擴大,民間也紛紛效仿,京繡在清代最為興盛。

京繡屬手工刺繡,所以在今天機繡發達的時候,為區別於機繡又名“手繡”。京繡在解放後,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與風格,其選料精當貴重,針工巧妙得體,色彩絢麗豪華,格調高雅。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2、北京補花

北京補花,亦稱“貼補”,北京名產。大體繼承了傳統刺繡“堆綾”、“貼絹”等技法。遠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絹綾貼補花卉的民間手工藝品。

補花以棉、麻、化纖、玻璃紗、生絲等為面料,用不同顏色的鳳尾紗,分別剪切成各種形狀的花瓣、花葉,經精心粘貼,然後採用不同針法進行縫綴刺繡而成。一件補花製品通常要經過主、次30道工序才能最後完成。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補花植根於傳統文化,流傳千年的堆綾子就是補花工藝之祖,堆綾子是刺繡的一種變體。它以貼綾代繡,用薄綾或軟緞作厚料,按紙樣剪出各種綾花,挽上邊,再把一個個散瓣隊萃成各具情態的花朵,貼在綾底上,用棲針工藝以絲線縫綴成具有層次感的圖案,這就是使它能從刺繡工藝脫穎而出,與刺繡相媲美的特徵。

北京補花顏色有深淺變化,製成的花朵色調和諧,自然層次清晰,富於立體感。把它貼在布底上,如浮雕般微微突起,給人一種豐富的藝術感受。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3、滿族補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滿族文化中有補繡,那麼,滿族補繡是什麼樣子的呢?補繡是刺繡的一個分支,也叫做釘線,但補繡並不是用色彩豔麗的絲綢,而是用色彩簡單的織布做為材料。

滿族民間補繡不僅是為了裝飾、美化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滿族人民的道德觀念、理想追求和審美習俗,因而具有裝飾性、藝術性、實用性和功利性等特徵。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從繡品功能意義上看,大多是滿族姑娘為自己刺繡的嫁妝,因而補繡紋樣往往與幸福、愛情、命運等連結在一起,傾注了她們對大自然的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滿族補繡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在民間仍保留著大量佳作和精品,急待我們去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以豐富我國的藝術寶庫。

在傳統手工藝中,這幾樣原本是皇家御用,如今已傳到民間

總之,這些中國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厚文化與工藝基礎,傳承久遠,有著很深的文化價值,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值得中華兒女弘揚與繼承,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從你我做起!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