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地產任重道遠:喧囂之時更應默默做事

中國建設報

責任地產任重道遠:喧囂之時更應默默做事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企業對於社會責任的擔當永遠在路上!

近期多家品牌房企陷入輿論漩渦,這個時候,對於企業而言,對於中國房地產業而言,停留在爭議或辯論層面無濟於事,應該跳脫口舌之爭,用踏踏實實的行動來反省過失,推動自我革命,重新挽回廣大消費者的人心。喧囂之時,默默做事,每一個責任房企和責任媒體都應成為中國房地產業整體形象的構建者。

理智與情感:從解構到建構

問題出現了,企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採取一切措施避免事故再次發生,也應該將處理的最新進度公佈於眾,但如果輿論停留在情緒層面的聲討,則無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機制。

業內人士置評,在房地產和建築行業,安全事故和質量問題從來都是"老大難",施工建設本身屬於高風險行業。在中國,前100名的開發商市場佔有率已超過一半,假使每年發生的安全事故數量固定,那麼,發生在這些大型開發商項目工地的安全事故會越來越集中,安全風險也更容易暴露出來。這在行業內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也提供瞭解決的路徑。

在治理機制中,媒體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媒體應該是積極的建設者,隨著社會愈加多元,媒體愈加開放,需要的應是一種視野更為宏大的新聞理念,更具創造性與建設性的建構式新聞思想。其根本理念是,所有的思想、報道都是為了建構一個更為理想的社會。"慈濟大學副教授何日生倡導發展致力於建構式新聞的媒體,媒體不應只是旁觀者,不是冷眼的、批判的、尖銳的,而是友愛的、成就的、愛護的、珍惜的、給予的。

一個問題往往不是一個個體所造成的,而是一個共生機制下共同的錯誤。這樣的理解並不是在替某個個體脫罪,只是在這樣的探究中應讓更多大眾深思如何避免這樣的錯誤再度發生。

媒體應該重建社會的信心,人跟人的信心,人民對政府、機制的信心,因為只有信心才會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重拾信心就要彰顯典範。建構式的媒體在知道錯誤的同時,應該進一步尋找值得學習的典範。

建構式新聞是同理的、關懷的、溝通的,最後也是正向的。它嘗試在問題的揭示中找出對的典範來,對個體出路的揭示,也是對社會整體出路的揭示。肯定一個更好的人,即建構一個更好的社會。傳媒界應該協助個體去理解自己,同時改造自己,批判的同時也協助社會找到一個良好的典範。

不是各方並陳、不做評斷、避免涉入的自由主義,也不是一定要朝向某個方向的保守主義做法,而是真正提出一種可遵循的生命態度,真正從解構到建構,惟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進步。

時代與變革:新形勢呼喚責任擔當

擁抱新時代,擔當新使命。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領域,房地產業不僅影響著經濟發展,更牽動著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神經。

回顧住房市場化啟動後的10餘年,城鎮化與政策紅利給房地產業帶來了高速增長空間,被稱為房地產的"黃金十年"。長期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髮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設和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方面作出巨大的貢獻,但整個行業似並未獲得與其對經濟社會作出貢獻對等的正向評價。

進入新時代,伴隨著不斷變革宏觀環境和社會需求,房企跟隨時代的腳步開始艱難翻越一個個山坳。激烈競爭下,行業集中化趨勢催生房企"寡頭化",中小房企生存空間持續擠壓。

同時也應看到,隨著對房地產市場整頓規範力度的持續加大,一些房企甚至知名品牌企業也不斷暴露出問題。

中國綠城房地產建設管理集團董事長李軍甚至直言:房地產行業"現在差不多走到了一個死衚衕","形勢逼著開發商進行快週轉、控成本、降標準,房屋品質越來越差,明後年可能迎來中國房地產行業投訴和維權高峰期"。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房地產的需求還在,只不過房地產的需求變成了提升居住的品質。國內的住房面積還有改進的空間,戶均、套均面積、不同的居住方式佔比、不同建築類型的住房、成熟市場不同的居住方式等差異還比較大,所以當下以改善性需求為代表的品質居住上升得比較快,不同年齡階段的需求特徵很明顯。

可以看到,房企的生存發展和轉型破局成為新時期的關鍵詞,在十字路口,行業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踐行責任地產愈發緊迫。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非常現實而嚴峻的問題被推到了輿論前沿,"責任地產"的意義和價值再次被行業高度關注。在宏觀調控的形勢下,重塑社會形象、贏得市場尊重已經超越道德自律,成為房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此番眾多房企"集體犯規",昭示著社會責任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