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一、茶具的起源

茶具—又稱茶器、茶器具,是泛指完成泡茶、飲茶全過程所使用的各種器具。在有專門器具用來飲茶之前,我國最早的飲茶器具,是與食具、酒具共用的。到了唐代,隨著茶葉飲用的普及,茶具逐漸從食具中獨立出來,成為茶葉的專屬的用具。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二、茶具的發展歷史

1.唐和五代的金銀茶具 唐代,茶文化的興盛刺激了茶具的生產和發展,使得茶具生產技術日臻完美,茶具文化作為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而金銀茶具也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被皇室和達官顯貴選用。

宮廷金銀茶具 代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飲茶用具(迄今為止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留存於世的一套最完美的古代宮廷茶具,共11種12件)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2.宋代金銀茶具 宋代,點茶法流行,茶具有了新的發展。

宋代點茶,就是將磨好後的茶粉放在茶盞裡面,逐步加入沸水,同時以茶筅擊拂,使茶湯產生湯花,茶粉與水相互融和。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湯瓶 煮水和注水之用,其瓶口直,使注湯有力;寬口、長圓腹,口寬便於觀湯,腹長能使執把遠離火,用時不致燙手,且能有效控制湯的流量,使注湯落點準確;一般較小,這樣煮水速度較快。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鎏金銀湯瓶(宋)

茶盞

宋代點茶、鬥茶盛行,唐時飲茶用碗或甌即被改為盞,盞形是似V形,有利於茶筅在其中攪拌,其壁厚,有利於保持水溫,使茶粉更好的懸浮在茶湯中。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鬥茶用具鎏金銀碗(宋)

鬥茶用具鎏金銀碗,此碗口徑12釐米,高4.7釐米,喇叭形口,斜直腹下附小圈足,造型恰似宋人鬥茶常用斗笠碗。碗口沿、圈足鎏金,內壁鏨刻折枝梅花,碗心鏨刻花卉圖案,饒有興味的是出土時碗壁已有兩個明顯殘損破洞,究其原因,大約是主人生前常用此鬥茶,碗壁屢經茶筅擊拂,終於蝕成破洞。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鎏金銀托杯(宋)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仙兔紋銀茶匙(宋)

茶匙則是唐宋時代用於取茶末、攪茶湯的不可或缺的器具。茶匙形似小勺,唐人詩句“半匙青粉攪潺,綠雲輕綰湘娥鬟”(唐·李鹹《謝僧寄茶》)指的就是取末攪湯這回事。宋人鬥茶更離不開茶匙,蔡襄《茶錄》中稱“茶匙要重,拂擊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所以銀製茶匙還是人間上品。

3.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最大成就是景德鎮所創燒的青花瓷名聲鵲起,青花瓷茶具深受國內人士的喜愛。有意思的是茶壺的流子(壺嘴),宋代時多在壺之肩部,元代時則轉移到壺的腹部。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元代,風靡於民間的飲茶習俗是用沸水直接沖泡芽茶的散茶法。喝散茶,節省了備茶過程的許多繁文縟節,也大大簡約了所需茶具。元人已開始將採摘和加工茶葉的器具排除在茶具之外,此時常用的茶具僅有執壺(貯湯沖泡)、高足杯(碗)、盞、盞託、碗(飲具)、蓋罐(貯茶具)等。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代青花 銀邊 執壺(元)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鎏金鳳紋六方單耳銀盃(元)

4.明清茶具 明代,隨著散茶的興起,茶具走向簡化,並且一個重大變化是對黑盞的廢棄。清代茶具大都沿用明代茶具,惟有品種門類更加齊全。

明代中期,江蘇宜興燒製的紫砂壺異軍突起,迅速成為茶具新貴,自此,人們以用紫砂壺泡茶成為高雅時尚。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銀提樑壺(清·雍正)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銀鍍金執壺(清·乾隆)

5.現代茶具 現代茶具門類和品種、造型和裝飾、材料與工藝均有新發展,現代茶具種類更加細分。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6.國外茶具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淺談茶文化發展對金銀茶具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