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 做不完的飯,吵不完的架!

“誰做飯”“吃什麼”,很多夫妻為此吵得雞犬不寧,但也有的夫妻把它過成了生活的樂趣。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因為做飯,他們吵了一輩子

遠嫁後,和我媽約定,每天打一通電話。昨天,照舊。照舊的,還有聊天的內容。

“氣死我了,再也不給你爸做飯了!”這幾乎是我們聊天的固定開場白。“土豆絲,做糖醋的有什麼不好,非得放辣椒才能吃嗎?多不健康啊!你替我說說你爸,他就聽你的話……”我不置可否,一直“嗯嗯”“好”。

我爸和我媽這輩子,一輩子都在為做飯這件事吵架。

飯桌上,唾沫星子亂飛,那場面,真的不願再想。那時候,我竟盼著他們能冷戰幾天,至少不用就著“槍林彈雨”下飯。

他們爭吵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口味不一致。我爸要求“三多”:醬油多,辣椒多,鹽多。這和我媽的養生之道背道而馳,她不喜歡一切味道重的東西。

醬油,不放。“醬油吃多了,血壓高。”

辣椒,少吃。“吃那麼多辣椒,對胃不好。”

味精等調料,不買。“現在都吃原生態的東西!”

我建議,一道菜分開炒,先盛一份清淡的,再加上醬油、辣椒,出一份重口味的,簡單易操作,兩全其美。

我媽不同意:“一家人還吃兩家飯,怎麼那麼難伺候啊?”我爸也不同意:“後放的,味道能一樣嗎?”

第二問題是,我爸嘴特碎,而且只動嘴不動手。

“海帶應該切得更細一些,涼拌的時候應該多放點辣椒!”

“做燉菜,土豆當然應該切成滾刀塊,口感才好。”

“你這菜做得可比人家老王差遠了,肯定是醬油放少了。”

……

每當此時,我媽就特來氣,菜刀、鍋鏟全都扔之,甩來一句:“你行你上!”就這麼一句話,我爸就徹底慫了,因為他壓根就不會做,也從沒做過。

什麼都不幹,還什麼都想要,作為旁觀者,我都看不下去了。這也是每次吵架我媽都能佔上風的關鍵所在。

我建議,我爸好好學做飯,有廚藝在手,想吃什麼做什麼,省得吃人嘴短,說話不硬氣,每次都吃癟。

我爸不同意:“誰家男人老圍著灶臺轉,我丟不起那個人!”我媽也不同意:“跟著他吃,還不得全家吃出高血壓!”

得,一個不想做,一個也不讓做,我這是鹹吃蘿蔔淡操心了。

這麼多年,做飯這件事成了我家的死結。

別人家是一日三餐三笑,其樂融融,我們家是一日三餐三吵,沒完沒了。

柴米油鹽 做不完的飯,吵不完的架!

02

因為做飯,他們上了新聞頭條

做不完的飯,吵不完的架。

我以為這會是我的獨家成長經歷,長大後才發現,是我小瞧了柴米油鹽。

第一個大難題是,每次都要爭三遍的“誰做飯?”

看過這麼一則新聞。老公下班太累,覺得應該老婆做飯。老婆覺得其他家務都是自己幹,就該老公做飯。兩個人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

爭吵中,老婆氣不過,報警謊稱有人欠錢,請求民警“將對方抓起來”。老公不甘示弱,也仿效報假警。

警方一看,這兩個報警人住址一樣,內容也一模一樣,必有蹊蹺。到了現場,還沒等民警問清狀況,兩口子又吵了起來:

“你就愛買化妝品愛花錢!”“你還不是愛喝酒常誤事!”

“你老是丟三落四!”“你還邋遢不愛乾淨呢!”

……

因為誰做飯,這兩口子把陳穀子爛芝麻的事兒全都抖了出來。吵到後來,還飈髒話互相“問候”了對方的家人。

第二個大難題是,每天都要問三遍的“吃什麼?”

還是一則新聞。一對90後小夫妻,相約吃飯。妻子想吃麻辣燙,丈夫覺得沒營養,直接拒絕。妻子不理,徑直走進店裡坐下就要點菜。

丈夫很生氣,進去拉她,妻子大怒,“我們領證才四天,想吃麻辣燙你都不願意滿足我,可見你並不是真的愛我啊。”

丈夫覺得妻子無理取鬧,堅持不吃,妻子放話:“連這麼點要求都不能滿足我,還不如離婚算了。”

小兩口越吵越兇,店主擔心影響店裡生意,更擔心他們真離,急忙報了警。最後,在民警的勸解下,兩人才握手言和。

03

因為做飯,他們鬧到無飯可吃

因為做飯鬧到離婚、報假警的人不多,要不然也不會上新聞了。但是,因此鬧得不愉快的夫妻卻大有人在。

下班時,好友橙子接到了老公小偉的電話:“我想吃麵條,就約家門口那個蘭州拉麵吧。”橙子搖頭:“我想吃麥當勞,去新天地那家吧。”

兩人互不讓步,一來二去吵了起來。“我累了一天,想吃個麵條都不行嗎?”“我難得放肆一次吃垃圾食品,你為什麼不能陪著我?”最後,兩人決定各吃各的。

橙子很生氣,找我評理。我一臉蒙圈,漢堡和麵條又不是仇敵,買好漢堡薯條帶去麵館,一起坐著吃不就結了嗎?

對此,橙子表示不能苟同:“那感覺也太奇怪了,再說了,為什麼非得我遷就他啊,他怎麼不能買了麵條帶到麥當勞吃?”“麵條打包不就坨了嘛!”“坨不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這份心。”

橙子覺得小偉心裡沒她,凡事老想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從來不考慮她的想法和感受,就連做飯吃飯這麼件小事兒都不能滿足她。

一開始,兩個人在爭誰做飯,結果誰都不想做,誰都覺得不該自己做。協商未果後,他們決定排班,一三五,小偉,二四六,橙子,週日點外賣或出去吃。

很快,問題來了。該小偉的時候,他在加班;該橙子的時候,她有飯局;更多的時候,兩人託辭太累臨時變卦,最後就全變成了週日模式。

後來乾脆不做飯了,但又有了新問題:吃什麼?兩個人經常意見不合,關鍵是誰都不想將就,最後只能各吃各的。結婚兩年,他們一起吃飯的次數屈指可數。“再這麼下去,我倆遲早得離!”臨別時,橙子說。

我知道,橙子很委屈,可換個角度看,她又是否考慮過小偉的想法和感受呢?愛是相互的,給予往往即是收穫,如果只索取不付出,愛自然也就沒了。

柴米油鹽 做不完的飯,吵不完的架!

04

浪漫是日常,吃飯也能很浪漫

其實,做飯本不必成為夫妻間的煩心事,我身邊有挺多人做得就挺好的。

針對橙子和小偉這種都不愛做飯的,表姐和姐夫的做法值得借鑑。他倆不愛也不會做,一開始還想死磕,後來想明白了,與其浪費精力爭執,不如把它變成趣味。

都不愛做飯,那就出去吃。出去吃誰說了算?擲骰子定。吃什麼呢?倆人把家附近的館子做成了地圖,貼在飛盤上,扔飛鏢決定。

老人說他們亂花錢,他們說這樣最划算。一來,去的都是麵館、粥店,絕對平民消費。二來,比起為這事兒吵架付出的情感代價來說,錢能解決的都不是事兒。

有了孩子以後,他們也在調整,學習做飯,現在也有一兩個拿手菜,包括西紅柿炒雞蛋,魚香肉絲,還能煮粥煮麵,我去吃過,還不錯。

看過一篇文章,說廚房冷清的家庭大多不幸福,但表姐讓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廚房冷清不怕,只要人有情,依然可以很幸福。

針對我爸那種,只動嘴卻不動手的,我家老方的做法可圈可點。我廚藝一般,常有失手,鹹淡不宜,我媽就特嫌棄,可老方很知足,我做什麼,他就吃什麼,從不指手畫腳。

淡了,他就倒一碟醬油,蘸著吃;鹹了,他就放一杯水,就著吃。我覺得老方這點特好,尊重我的付出,感恩我的努力,我也更樂得做得更好。

還有一個做法很適合廚藝高段位的人參考。同事小錦不擅做飯,她自己都覺得難吃,自然也難令老公滿意。他的做法就是,你不行我不多說,“我行我上”。

不滿意小錦的手藝,他就自己下廚做出滿意的飯菜,而且小錦愛吃什麼,他幾乎都能做出來。小錦還經常帶好吃的到辦公室,我最愛她老公做的可樂雞翅,簡直就是中國好老公&好廚師。

針對我媽那種雙方口味不一致的,我又要搬出我家老方了。我不吃辣,老方無辣不歡。每次做飯,他都說不用放辣。我說,那你呢?他說,我有辦法,然後自己動手做一份辣椒油,和著吃。

看老方這麼剋制,我挺內疚,積極提升廚藝,總想著可以為他多做些什麼。那天做胡蘿蔔雞蛋餅,我特意給他加做了辣椒餅,把老方感動的啊,憋哭,吻我!

後來,老方說家是兩個人的,廚房也應該是兩個人的。於是開始學著做飯,和我一起在廚房忙活,那陣子工作不忙,他還成了我們家的主廚,手藝還倍兒棒。

柴米油鹽 做不完的飯,吵不完的架!

05

“誰做飯”“吃什麼”,有人為此吵得雞犬不寧,也有人把它過成了生活的樂趣。

在我看來,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關鍵點是,他們的出發點不同。

前者更多關注的是“我”:我想要什麼?你需要滿足我什麼?而後者則在保持自我的同時,更願意去關注“你”:你需要什麼?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要保持自我,關注自我。但婚姻中,保持自我的同時,我們都需要學習一門功課,叫做看到對方。

適當放下一些“我”的東西,才能有更多的空間去看到對方;多一些讓步,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而那時,很多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導演是枝裕和說:“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做飯吃飯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是伴隨每段婚姻最長也最久的日常。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柴米油鹽中,彼此靠近,彼此關照。在這個過程中,彼此付出,彼此收穫,把柴米油鹽過成一輩子的浪漫。

你和另一半因為“吃什麼”“誰做飯”吵過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