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王朝聞對馮真的《娃娃戲》評價是,“它具備著《五子登科》等等以兒童為題材的那種逗人喜愛的舊年畫的特點,但到底又不是《五子登科》這類舊格式的套用。他也講求構圖上的裝飾趣味,但比那些舊年畫更活潑,更有生活氣息。巧妙嚴肅的內容和兒童遊戲相結合,這結合無損於它的濃烈的生活氣息。或者說,這遊戲中本來就具備著嚴肅內容,無非被作者敏銳地感知到,適當地用裝飾性的樣式介紹出來罷了”。

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馮真肖像

馮真是革命文學家、大革命時期的老黨員馮乃超的女兒。馮真從小喜歡畫畫,初中時就參加辦進步壁報。上初中的時候,她就參加了“反飢餓、反內戰”運動。1946年,15歲的馮真經父親安排,隻身從上海乘船北上,在北平跟地下黨的負責人徐冰同志接上頭,到了解放區張家口。1948年,馮真創作出年畫《娃娃戲》。1949年,解放區文藝進北平,《娃娃戲》是引起轟動的美術作品之一,馮真由此成名。1952年,她出席了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保衛兒童大會”。1956年,國家選派馮真到蘇聯列寧格勒列賓藝術學院油畫系深造,6年後以優異成績獲“藝術家”稱號回國。在以後的二十多年藝術實踐中,女畫家創作了許多幅油畫、水粉畫,如《白求恩》《柯棣華》《悼念周總理》《慟地哀歌》(與鍾涵合作)等。

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馮真 《柯棣華》

《娃娃戲》主要創作構思來自於馮真在土改運動中主要負責發動婦女運動和組織孩子們站崗放哨的經歷。因為常常和孩子們在一起,所以想畫娃娃戲。那時的口號是“藝術家要表現時代最強音”,馮真就常常思考怎樣才能反映大家的心聲。此時,解放軍在東北打了勝仗,整個解放區情緒高漲,紛紛支援前線,喊出“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還編成歌,大人小孩都唱,於是她決定以此為素材。“開始我參考楊柳青的《五子奪魁》,兩邊對稱的畫,自己很不滿意,但還是借鑑了其簡練的背景形式。”於是,她把孩子們組織起來,按照自己的構想,讓孩子們有的扮老美,有的扮小蔣,還模仿京劇動作,拿著霸王鞭,做出打人狀,很是惟妙惟肖。《娃娃戲》問世後,印刷量達到60萬張,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馮真 《娃娃戲》 1948年

正如蔡若虹在總結以農民為主的群眾意見中所示,國際時政雖然作為新中國美術中的重要題材,但在年畫中,卻並不是群眾所歡迎的題材。然而,該題材的年畫並不是沒有成功之作,在藉助傳統年畫形式方面,馮真的《娃娃戲》脫胎於傳統年畫中廣受群眾喜愛的娃娃畫,面對娃娃的喜愛是代表著人們一種普遍的期望,希望人丁興旺,希望自己的後一代能夠繼承自己未完成的事業,正所謂“兒童就是希望”的意義就在這裡。

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馮真 《我們的老英雄回來了》 1950年

陳履生說:“她根據土改時期和孩童接觸後的回憶——孩童可愛、淘氣的天性,以及對中共和敵對勢力的代表——地主的喜惡之情,使其在結合當下的國際時政後,創作出了這幅數個孩子對兩個扮作‘老美’‘老蔣’的孩子,進行‘嚴肅’‘認真’的批鬥嬉戲的畫作。這就使得該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結合得非常好,也因此對日後的新年畫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王朝聞對此作有著高度的評價:“它具備著《五子登科》等等以兒童為題材的那種逗人喜愛的舊年畫的特點,但到底又不是《五子登科》這類舊格式的套用。他也講求構圖上的裝飾趣味,但比那些舊年畫更活潑,更有生活氣息。巧妙嚴肅的內容和兒童遊戲相結合,這結合無損於它的濃烈的生活氣息。或者說,這遊戲中本來就具備著嚴肅內容,無非被作者敏銳地感知到,適當地用裝飾性的樣式介紹出來罷了。”《娃娃戲》在塑造兒童方面是極為成功的,就連專業的美術工作者也對其讚不絕口,力群就將此作貼在家中的牆上一年之久,稱讚畫中的孩童“有一種魔力吸引觀眾,使你久看不厭”。所以,除去在題材上表現出來的民族仇、階級恨,使其在宣教方面符合當時政治之外,該作之所以能成為一幅很好的年畫,則是因為對孩童形象健康、快樂的成功塑造。

年連宣|娃娃戲:印刷量60萬張的年畫,借用傳統塑造新兒童

▲鬱風、馮真 《和平代表,歡迎你》 宣傳畫 1952年

《娃娃戲》的極大成功,很快就成了競相模仿的對象,墨浪的《打紙老虎》就是其中之一,這幅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與《娃娃戲》高度地契合,可以視作是前者的孚刻版,雖然無創新,但畢竟沒有“硬傷”。然而在1950年的新年畫中,有一幅產自開封的《中蘇友好》,就成為反面教材。畫中扮作蘇聯代表的孩子,使人輕易地聯想到《娃娃戲》中扮作美帝國主義的孩子,正如一位觀眾所說:“這幅畫就看不出一點國際友愛的精神!戴著假鼻子的飾蘇聯代表的醜化了的兒童,那種啼笑皆非的樣子,與趕走美國兵娃娃戲的丑角毫無差異。而王朝聞也將這幅作品批評為抄襲、套用傳統樣式的公示主義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