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縣「三個突出抓好」推進法德共建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今年以來,沂源縣根據《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探索構建在黨的領導下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創新普法工作機制,大力推進“法德共建”,把法治精神融入村規民約、家風家訓,在普法宣傳的同時宣傳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持續推進法治鄉村、文明鄉村建設。

一是突出抓好村規民約建設。以歷山社區和馮家峪村為試點認真做好村規民約的訂立完善和普及工作,分別在文化苑、馮家峪村法治文化基地新增村規民約法治文化牆繪、反邪教法治宣傳欄等作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普法宣傳陣地。在內容上,把宣傳村規民約與加強村民社會公德教育、開展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等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注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教育,並藉此開展“善行義舉榜”等活動,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在實施上,注重提升普法工作隊伍深入群眾的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舉辦“全縣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法治政府建設專題培訓班等活動,邀請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者、駐村(社區)法律顧問、普法志願者參加,加強普法隊伍思想政治建設,增強廣大律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開展“清單式普法”—普及村規民約提供保障。

二是突出抓好法律服務效能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為契機,結合“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將法律服務過程變成法治宣傳和道德提升雙推雙促進的普法過程。以魯村三村為試點建立健全村級“三層”調解網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機制,使人民調解工作職責明晰、調處規範,在受理環節上突出一個“心”字,在處理環節上突出一個“嚴”字,糾紛調解率達100%,調解成功率達98%;全縣定期組織顧問律師開展法律服務進村組行動,今年以來共組織開展了“法治扶貧·溫暖農家”等5次主題法律服務進農村活動,共為貧困群眾捐助錢款物資逾十萬餘元,免費提供法律諮詢2000餘次,建立起村民“信得過”的普法隊伍;同時加大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建設的力度,建立法律顧問服務評價機制,激勵村(社區)法律顧問利用專業優勢定期為基層組織自治提供法德共建的意見建議。

三是突出抓好社會文明建設。以“百場精準法治宣講進基層”、法律趕大集、農村文化藝術節等宣傳活動為載體,針對部分村(社區)存在的封建迷信、“黃賭毒”、大操大辦等陋習,依託“互聯網+”法治宣傳村村響、農家書屋等惠民工程,引導村民主動革除陋習,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推動移風易俗。如悅莊鎮近期開展“法德文化點亮美麗西遼村”,以法德共建的先進典型村居為引領,培育新風尚;張家坡鎮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農戶中廣泛開展“潔美家庭”創建活動,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使群眾自覺成為新風尚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形成講文明、除陋習、樹新風的良好社會氛圍;縣直各部門、各鎮辦自上而下廣泛開展“傳家風、立家規、樹新風”活動,通過長輩口述、家人共議以及在村史家譜、牌匾楹聯、經典家訓中尋找等形式,挖掘整理編寫弘揚傳統美德、貼近生活實際的格言、家規、家訓,通過開展主題演講比賽、茶話會、作品展等活動,引導家家戶戶寫家風、曬家訓,將好家規集中展示陳列,以良好家風為引領良好社風民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