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尋泉:布依族高盪古村選址之謎

貴州省鎮寧自治縣西南12公里處黃果樹上游梭欏河畔,座落著貴州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高蕩村。有著600多年建築歷史的高蕩,古物、古橋、古堡,均以石築建,被譽為貴州布依文化“活化石”。這裡的一磚一瓦、一門一樹都有自己的故事,彷彿在靜靜訴說著發生在這裡的歷史盛衰,這裡的悲歡離合。高蕩恰如一本承載了千年歷史的古書,讓古寨人讀了千年。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姑娘床頭有個石頭箱

石瓦、石牆、石井、石巷、石器……走進高蕩村,猶如走進“石器時代”。高蕩是石頭建築的博物館,貴州的“八大怪”之“石頭當瓦蓋”說的就是布依族。作為中國目前為止保留最為完整的布依族村寨,高蕩村以前吃飯用的碗都是用石頭做的。更加神秘的是,每個姑娘床頭都有一個神秘的石箱子放置物品。這裡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石板房就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讓人驚奇的是,這些大小不一的石塊堆壘而成的屋子,竟沒有發生一起倒塌事件,其物理受力原理連專家也稱讚不已,也是今天的工匠難以企及的。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定下村址

高蕩村在史料中鮮有記載,但村寨歷史被村民熟知,並世代口耳相傳。高蕩村有新、舊址各一處。舊址位於梭囉河一岸,因河得名,舊時稱梭囉寨。據村民口述,遷寨已有大約200年曆史。遷寨之前,楊、伍二姓居民雖有姻親關係,但楊姓祖先居住在稍遠村寨,伍姓村民居於梭囉寨舊址,並長期在河邊耕種放牧。一日,伍姓祖先在山間放羊,幾隻山羊脫離羊群,向高蕩新址方向跑去,伍姓祖先無法將山羊趕回羊群中,只得跟在山羊之後。繞過一座山峰後,山羊停在一處泉水邊飲水。此泉水源源不絕,清涼甘甜。泉水周圍地勢平坦,環境優美。祖先認為,這是山羊顯靈,回寨後便將這一發現告知鄉親。隨後,伍姓村民由梭囉寨搬遷到了如今的高蕩。然而,伍姓一族勢單力薄,為了防止外族攻擊和土匪搶奪,便邀姻親楊姓氏族一同居於高蕩。由於伍姓村民先遷至高蕩,佔據更加有利於退守的緩坡,背靠大山面朝農田建房,而楊姓村民則居於偏低的區域。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迫於“苗亂”和匪患

有清一朝,貴州少數民族反抗中央政權的事件不少。少數民族反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奪還苗地”以求生存。這些起義被朝廷通稱為“苗亂”,其中比較突出的四次分別是:“雍乾苗亂”、“乾嘉苗亂”、“嘉慶南籠苗亂”和“鹹同苗亂”。《清史稿》多處對四次苗亂進行記載,如“(同治)十二年,古州苗叛,擾清江,旁寨響應”等。村中老人至今清晰記得祖祖輩輩告訴他們是“黃大苗鬧事”的時候,這實際上是指鹹同年間的貴州苗民起義,即1855-1868年前後。由此可以推測,伍姓祖先極有可能因為時局的混亂而遷往環境封閉、易守難攻之地居住。除了苗亂,威脅全村安全的還有匪患問題。匪患之嚴重,從史料記載的剿匪事件可知。高蕩村的古堡、大屯、營盤等建築頗具軍事功能。古堡作瞭望、防禦之用,大屯作練兵之用,營盤作避敵之用,無一不顯示出村莊當時的警備狀態。所以,高蕩村民遷至高蕩這個天然軍事屏障中也就有據可依,避免戰亂和匪患是遷居後最直接的益處。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揭開高蕩選址的謎底

民間素有“苗家住山頭,仲家住水頭,客家住街頭”之說。仲家,即布依族先民。事實上,導致村民定居高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舊梭囉寨炎熱潮溼的條件,人們容易因潮溼的環境而患瘴癘,而高蕩氣候環境更適宜居住。其次,高蕩的土地、林地、水源能滿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有戰事禍亂之時,可以做到既隔絕外界聯繫,又保證全村安全與生計。再次,高蕩的地形地勢是天然的護寨屏障。高蕩村四面環山,寨門開於南面山峰西側山腳,南山既是天然的“照壁”,又成為有利的“瞭望臺”。南山與住宅區隔田相望,田地成為外人進攻時的緩衝地帶,使村民有充足的時間躲藏或轉移。北面靠山林木高大,於上修有營盤,可供老弱婦孺躲避戰禍,也可供戰時與敵人周旋。北山北面是梭囉河水流湍急,可防止外人從北面進攻。東面山腳是通向舊址梭囉寨的小路,沿梭囉河岸向西北、東南又可通往別的村寨。故而,高蕩的天然環境使其在軍事戰略上成了一個可進可退、易守難攻之地。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百年“儒林村遠近聞名

高蕩村由原高蕩、舊苑、元總、貢寨四個村寨合併而成。因寨子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猶如群峰上託著一口鍋,布依語稱“甕座”,漢語意為“高蕩”,村寨故此得名。高蕩村不僅歷史悠久,還是鎮寧自治縣少數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時期,高蕩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不間斷。這裡,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會送子弟入塾,曾經產生過秀才9人,舉人1人,有7名黃埔軍校畢業生,1名國立師範畢業生。在過去的60年,全村被大學、中專錄取讀書參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學生。高蕩被1985年《貴州年鑑》記載,稱之為“文化村”,這在鎮寧自治縣絕無僅有。知書達理的高蕩村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穿在身上的文化遺產

村裡有重要事情發生時,婦女們都會穿上本民族的盛裝,以示對貴客來臨表示尊重。布依族的服裝不像苗族哪樣豔麗,沒有耀眼的銀飾,但那些精美的刺繡和蠟染圖案,無時不在顯露出布依人的自豪。布依族民間自古沿襲精湛的蠟染技藝,蠟染製品古樸雅緻,遠近聞名。蠟染需使用紡車製成,織成一段30釐米寬50釐米長的布大約需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可謂絲絲縷縷皆辛苦。蠟染繪製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溫。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裡,用火盆裡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之後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點蠟花,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塗上蠟,正反面各塗一次。這是關鍵,蠟要塗得均勻,如果塗得太厚,蠟與布中間會產生空隙,染料會從空隙中浸入;如果塗得太薄,就起不到塗蠟的作用。做這個工作的整個過程需要耐心,花二三個小時是很正常的。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走遍56個民族活動

這是一場發現之旅,團結之旅,愛國之旅,美食之旅,圓夢之旅……“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從崎嶇坎坷的雲貴高原到碧海藍天的椰林海島,從波濤洶湧的黃河兩岸到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從沃野千里的東北黑土地到牛羊遍野的內蒙古大草原……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那麼多,我們去看看!能走遍56個民族核心聚集地,是眾多華夏兒女夢寐以求的終極夢想。我們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之宗旨,由中國走遍56民族、吃遍56民族、寫遍56民族美景與美食第一人與我的兄弟姐妹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策劃,帶您走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長征”,整個活動將跨越近十萬公里,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和原生態地區探尋秘境中的秘境,品嚐最地道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美食,親身感受56個兄弟姐妹絢爛多姿的風情和文化。當您走遍了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後,一定會因為感受到不同的民族大美而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包容,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更能夠伸出雙臂來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中國夢,民族夢,我們的夢!心動不如行動!Let’s Go!我們一起出發!(微信):18612630430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山羊尋泉:布依族高蕩古村選址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