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總是買上大基差,卻鮮少買到負(小)基差?

在經歷過2017和2018年兩個上半年基差大幅縮小,後半年基差擴大、而市場前期未能接手的遺憾後,“豆粕人”(微信公眾號:豆粕人)深深的感受到了來自“基差合同的惡意”。為了對市場操作者以後的基差訂購籌劃上有所幫助,小編總結了一下“豆粕人”總是買上大基差的原因,願與君共勉。

為什麼你總是買上大基差,卻鮮少買到負(小)基差?

市場狀態

自7月6日中美雙方互加關稅政策正式實施以來,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在此期間國內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屈指可數,引發下游市場對遠月豆粕供給的擔憂,受此影響,油廠遠月基差報價逐步上揚。統計昨日沿海地區遠月基差的報價,普遍在200元/噸上方。

基差走向

先看圖(華北地區為例,連粕價格為當時的主力合約)

為什麼你總是買上大基差,卻鮮少買到負(小)基差?

圖中可以看出,華北地區現貨基差從4月上旬開始一路縮小,負基差維持將近4個月的時間,8月中旬以後快速上漲,短短半月的時間內基差盡數迴歸,速度之快,令市場參與者始料未及(瞠目結舌)。

目前國內各區域的基差水平基本上回歸至200-260元/噸的高水平,但即便如此,市場對後市基差整體依舊看好,鮮有看跌者;激進者甚至相信到三五百。只是上半年多數“豆粕人”損失慘重,採購趨於謹慎。

“豆粕人”(微信公眾號:豆粕人)監測到:國內油廠銷售10-1月份基差合同最早出現在5月份,5月底時多數已普遍銷售,華北地區基差最低曾達50元/噸,華東地區30-50元/噸,東北地區120元/噸左右,但市場採購者寡,導致了下半年被動買大基差的“杯具”。

為什麼“豆粕人”總是買上大基差,卻鮮少買到負(小)基差?小編認為主要有四個因素:1、油廠鮮少放出負基差合同,若是沒有利潤,油廠在銷售策略上不願銷售(連續兩個上半年基差縮小至負值,而市場前期所接手的基差合同相對偏高);2、今年(去年與今年相似)5月份時,市場現貨為負基差,下游正焦頭爛額的處理前期高價基差,對遠月基差的訂購有所恐懼;3、市場覺得5月份時間還早,不著急訂購;4、5月19日中美兩國曾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停打貿易戰,並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預期後期大豆供給充足,因此對遠月基差的訂購偏謹慎。

所謂“無利不起早”,所有商業活動,均基於對利潤與風險的權衡評估。因此在累年的豆粕經營中,操作者應多觀察、記錄、比對基差在各種情況下的反應,逐步完成對基差合同訂購的籌劃評估訂購系統,形成未戰先勝的戰略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