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過往的聲音,如同打開時空之門的鑰匙。每當寧靜時聆聽,總覺得時光回溯,星月倒轉,在聲音的指引與牽繫下,置身於那段歷史塵煙中,而一切鮮活如昨,如伊人在前,向你伸出手指,觸摸可及……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泱泱數百年豫劇發展史,也是一個吸納歷代藝術之長、遍取諸多聲腔之精、融會無數名家表演特色,緊跟時代發展、變革、沿襲、積累的過程。從土生土長的“梆子腔”到盛行神州大地的河南豫劇,她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也歷經了無數風雨沖刷、歷史沿革。作為豫劇重要聲腔之一的豫西調,在數百年滄桑中,也滲透著本身的鉅變和質躍。

此刻耳邊響起的這段錄音,是豫西調奠基人王二順的傳世絕響《楊金花奪印》中的一段,斯人遠去,那淳樸工整的行腔、剛柔相濟的曲中之情,彷彿穿過半個世紀的時光隧道,響徹在耳邊。令人不禁想起豫西調在歲月流變中的過往滄桑……

滄桑流變靠山黃,

豫西調的前身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作為豫劇重要聲腔體系之一,豫西調的發展也同樣經歷著一波三折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變革,便是從靠山黃到豫西調的質變。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據資料可考,靠山黃大概形成於公元1736年到1796年,流行於河洛一帶的“十字調”梆子腔與傳佈在伏牛山麓俗稱“靠調”的“靠山黃”相結合,便形成了這種“一句唱詞唱三次,下三次鼓簧,兩次重複去詞,短句靠在長句上”的靠山黃。靠山黃最早多流行於豫西地區,在宜陽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臨汝縣、汝陽縣等地多有蹤跡,著名戲曲史學家馮紀漢先生在專著《豫劇源流初探》一書中把靠山吼作為豫劇西府調形成的基礎。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王二順是靠山黃的重要傳人,生長於靠山黃根脈——嵩縣,自幼諳熟靠山黃演唱規律,靠山黃流經血液,已經鑄成內心的魂。因此,從他留下的錄音中,在某些行腔和落音的細節之處,我們仍能找到靠山黃的一些影子。未唱先謳、唱中插謳、句末跟謳,這些鮮明的演唱特徵如今早已難尋蹤跡,生逢變革時代的王二順,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要面對豫西聲腔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了。

♫. ♪~♬..♩

《楊金花奪印》,

靠山黃到豫西調的嬗變碩果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板胡逐漸登上豫劇主弦伴奏的位置,靠山黃也沿用此革新,改皮胡為板胡,板胡絃聲音高,為了適應板胡伴奏,很多原本優秀的鬚生演員練壞了嗓子,只能改行或遠走他鄉,功力深厚的靠山黃藝人王二順、喬文朝、胡發生等,根據主弦要求調整嗓子和發聲,逐漸形成了真假結合的發聲方法,順利通過歷史的優勝劣汰,成為靠山黃到豫西調轉變過程中的中堅力量。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王二順所經歷的聲腔變革是一場巨大的革命,但也為豫西調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這段字正腔圓、咬字有力、運腔沉鬱、剛柔相濟的唱段中,我們體會到“傳統豫西調的行腔尾腔向下低落,尾音都落在調式主音1上,聲腔骨幹則由1 6 5 3 1 五音構成”的神韻和品之不盡的味道。也被這低迴婉轉、沉鬱頓挫、真腔真意,十分動人心腸的感情所感動。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這段錄音的錄製時間是1959年,彼時王二順正值盛年,因此較能體現他的藝術水平。從真聲到真假結合,高低舒如,轉換自然,淳樸不失雅緻、剛勁仍有婉轉,這便是豫西調的魅力所在。低迴頓挫的“下五音”在他的口中被運用得淋漓盡致,所以這出戏既是王二順的代表名作,同時也是豫西調傳統老戲中的經典劇目。

♫. ♪~♬..♩

從“靠山黃”到豫西調——豫西調名老藝人王二順《楊金花奪印》

♫. ♪~♬..♩

作為豫西調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力量,素來以戲路寬廣、文武不檔“五把插”之稱享譽舞臺的王二順,,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嗓音宏亮,音域寬厚,以剛柔相濟,韻味悠長傳世。這出留下傳世錄音的《楊金花奪印》,不僅是他聲腔藝術的代表,更是豫劇豫西聲腔體系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歷史縮影、成功”轉型“的碩果。

斯人遠去,唯有真聲傳世,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雨,如今聽來,仍有餘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