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過網貸行業最艱難的時期

繼上個月我寫出一篇“平臺接連暴雷,網貸風暴臨近!

之後,雷潮應聲來臨,預警的十幾家平臺中竟然雷了接近好幾家,主要包括投融家、保瀾貸、安聯貸等。

如何度過網貸行業最艱難的時期

6月份行業的問題平臺共有92家,全國統計在運營的平臺也就1900家左右,按這個速度倒下去,不出一兩年,網貸平臺就所剩無幾了。。

尷尬的是6月初我為了寫“PP基金測評|專買P2P的基金?自己充了一筆100元用於PP基金的測試,雖給了不能投的結論,但是由於錢太少到期之後忘記取,結果平臺清盤,自己也“雷了”。

如何度過網貸行業最艱難的時期

今年雷的平臺中,如果把平臺進行如下分類:

待收在100億以上的劃為一線平臺;

待收在30-100億的劃為二線平臺;

待收在10-30億的劃為三線平臺;

待收在1-10億的劃為四線平臺;

待收在1億一下的劃為五線平臺。

雷潮則主要集中在二線和三線平臺之間,尚未對一線平臺造成影響

包括多多理財、投融家、牛板金這種玩自融的;圖騰貸、道口貸這種正經做業務但風控出問題導致逾期的,基本待還餘額都在10億以上。

雷潮洶湧,我們還有誰是可信的?

相信自媒體大V?

自媒體也不是神,網貸名人羿飛推的“排名雷”我手指都不夠數,盲目崇拜,遲早踩雷。

相信三方排名?

某三方排名第33的道口貸也照樣逾期,誰知道下一個雷的平臺是不是排名前30甚至20的?

相信國資?上市?風投背景?

純正的國資系拉拉財富,上市系投融家,風投系牛板金,哪個不照樣暴雷?

話說近期我觀察到各家平臺基本都出現了資金負流出的現象,甚至個別活期平臺開始限制每日提現額度了。

面臨目前的大雷潮,接下來行業遭到集體性擠兌將是大概率事件。

活期尤其怕擠兌,所以我建議現在活期類平臺還是先撤為好,接下來大量活期平臺可能還會有一波限制提現的操作。

隨著雷潮的到來,人心惶惶,現在行業還滋生出一個很差的現象,就是部分人把抹黑平臺做成了一個產業鏈,來賺取各種費用。

比如前段時間被曝光,業內名聲極差的網貸巴士光頭從,像很多瑕疵平臺收取“保護費”,不交就製造各種輿論將其黑倒,再去賺維權投資人的錢,簡直是飲毛茹血。

這些不穩定因素,更加加劇了互金行業的風險。

那麼我們該徹底遠離互金這個行業了嗎?

我認為還有選擇的機會。

引用王小波的一句話:“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句話用到網貸行業更為有效。

一家平臺如果真的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能不給投資人兜底嗎?逾期≈死,他們會不清楚?

有實力的合規平臺擔心擠兌嗎?還真不怎麼怕。

因為面臨擠兌,網貸平臺只需要把貸款規模相應縮緊即可,並不會造成資產逾期率增加,更沒有跑路的說法。

唯一的風險在於,由於平臺遭到擠兌,到期的資金大批量流出,而又沒有新的資金流入,那麼長期來看就斷了撮合成交量,沒了營業收入就沒了利潤,最後導致平臺無力運營而清盤。

當平臺最終撐不住宣佈清盤時,尚未到期的借款人很多也會變成老賴,再也不還款了。

因此這時考驗的還是平臺的兜底能力,唯有自身有強大的彈藥儲備,才能在這場互金戰爭中存活!

那麼什麼才算有兜底能力?

我認為,做能力範圍內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有兜底能力。

比如A上市公司,淨資產有100個億,旗下開了一家P2P公司,平臺累計的投資人待收餘額為10億,那麼即使P2P平臺的放款新增一半壞賬,A公司兜得住麼?答案是當然。

B民營企業,淨資產是1個億,旗下的P2P公司待收餘額也高達10個億,那麼如果P2P平臺突增了20%的壞賬,B公司兜得住麼?答案是肯定兜不住。

所以核心就一點,槓桿。

雷潮來臨,槓桿放得有多高,風險就有多大。

咱明天接著聊聊如何計算一家平臺的槓桿率,讓靠譜的數據告訴我們,什麼平臺才能在雷潮中安穩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