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投資已變天,一線平台如何篩選?

網貸投資已變天,一線平臺如何篩選?

這波雷潮,似乎漸漸平靜下來了,從最近一個月貸羅盤的數據來看,基本已經沒有大雷出現。

雖然仍有個別的羊毛平臺奇蹟般的依然存活著,但我想經歷過這一次浩劫之後,應該沒有誰敢擼一線以下的羊毛了吧。

其實這次的大洗牌,主要是洗掉了二線的羊毛自融臺子,待收50億以上的一線平臺都扛住了。

而剩下的一線平臺們,年化收益也基本都是10%左右,這是我們未來大概率的投資收益了。

大家應該清楚,隨著行業大洗牌,現在的P2P頭部平臺資產基本都是真實的,用是否自融來判斷平臺是否安全已經沒有太大意義,那麼我們如何從一線平臺中挑選收益更高,安全性也更高的平臺?

我認為,財務數據將是考量一線平臺實力的新的重要標準。

平臺有多少資產,今年實現了多少利潤,賬上有多少現金,揹負多少債務,這些統統都會在財務報表中體現。

選P2P就和選股票一樣,財務數據健康的平臺,生存能力自然會強於不少。

目前已經上市的P2P企業,每個季度都會公佈一次財報,而未上市的頭部企業,也會每年公佈一次財報,這些資料是我們追蹤平臺很好用的工具。

財務報表中哪些科目比較有用呢?淨利潤、淨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息負債等指標,都能體現一家P2P企業的實力。

淨利潤是不是每年持續增長?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是否充沛?淨資產是不是夠多,底子夠足?有息負債是不是太多,壓力太大?

單獨看這些指標大家會覺得很懵逼,因為沒有一個評判標準,但目前P2P行業有個特殊點,即集合標多由P2P平臺承擔信用中介的職能。

所以如果我們把待收餘額理解成平臺的外債(剛兌情形下),那麼就會比較直觀。

平臺資產1個億。

做了2個億的貸款餘額,崩了,投資人讓它償,即使清盤兌付,至少還能從平臺這裡追回50%;

做了20個億的貸款餘額,崩了,那就只能追回5%。

因此平臺淨資產/待收餘額=兜底率

兜底率也就是平臺全面暴雷,雷的放出去的款子一毛都收不回了,我們拿著平臺自己的資產去變現,能追回的比例。

令人比較驚訝的是,銀湖網在這個數值上排在上市系第一位,高達30.2%,所以擔心銀湖網的朋友,淡定淡定。

我們繼續演推,還能推出兩個比較有用的指標,比如

淨利潤/待收餘額=壞賬率閥值

這個值反映平臺能承受多大比例的壞賬增長,好比1個億利潤對應10個億待收,那麼說明平臺10個億裡即使增加1個億以內的壞賬,至少能保證平臺能繼續盈利,這個壞賬率閥值就是1/10=10%。

平臺能持續盈利生存,是我們投資P2P的第一要務,倒閉了錢還怎麼收回來?

從P2P上市系的半年報利潤來看,桔子理財和拍拍貸一枝獨秀,分別為4.89%和4.43%,如果能穩住增長,全年的壞賬率閥值達到9%問題不大,這是一個很高的安全邊際,因為平臺的壞賬率也就是9%左右,也意味著即使壞賬翻倍,平臺也能繼續運營。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待收餘額=短期償付比率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是平臺短期能調動的資金,當平臺遭到擠兌時,這個資金量有可能被用於回購平臺流動性,來保證平臺正常運轉,從而降低債轉困難,或者集合標被打散的風險。

因此假設待收餘額全部集中明天到期,那麼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待收餘額就是平臺短期能滿足流動性的償付比率。

但要清楚,上市系P2P平臺是受到證監會監管的,明裡直接拿錢回購流動性肯定是不合法,因此上市系P2P並不一定會在遭擠兌時用於回購流動性。

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一種情況下,這三個指標可能會同時失效!

即“平臺去剛兌”,意思就是我平臺不給投資人兜底,我只負責催收,大不了我不做了。

去剛兌確實存在可能性,因為之前就有道口貸為先例,但中國行情仍然以錢包金融和銀湖網這類為主,平臺最終還是要給投資人兜底的,因為一個平臺對應著幾十萬上百萬投資人,平臺投資只是認你平臺而不是認借款人,集體拿不到錢的話平臺還不得被投資人給掀了?

因此當下情況,集合標剛性兌付仍然是大概率事件,那麼依靠這些數據,即能大幅縮小我們投資人遭遇的信息不對稱危險。

但不管怎麼說,去剛兌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數據能提供幫助,但也有諸多不確定性風險,理性看待。

我花了幾個小時整理了頭部P2P平臺的相關數據,做出兩張表格:

第一張是已上市P2P頭部平臺18年中報的財務指標(注意,壞賬率閥值=淨利潤/待收,淨利潤取的是上市公司二季度中報,和信貸尚未披露中報,因此利潤取一季報,利率統一取年標):

網貸投資已變天,一線平臺如何篩選?

第二張是未上市頭部P2P平臺17年年報財務指標(壞賬率閥值中淨利潤取17年年報):

網貸投資已變天,一線平臺如何篩選?

部分平臺我沒有收錄,比如陸金所、開鑫貸這類靠背景吃飯的,以及團貸網、有利網這類資產端與理財端分離的,因為單看平臺的財務數據意義不大。

上市系P2P的財務數據一個季度更新一次,未上市系P2P的財務數據是一年更新一次,大家也可以持續關注,挖掘P2P企業的動態變化,防範風險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