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茶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被列為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

《茶經》是介紹茶文化的一部經典之作,為唐代茶聖陸羽所作。茶深入滲透到了中華文化當中,在中國傳統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領域都能看到茶的身影。

今天很多人喜歡喝茶,但不一定了解茶文化。今天,我從幾個方面介紹一下,給讀者朋友增添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茶的歷史:

關於飲茶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從神農時代開始,有人說是先秦,也有人說是西漢,和三國的。一般,大多數人認為飲茶習慣開始於西漢,但發現茶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後來文化比較興盛,茶文化也逐漸流行起來,在唐代就出現了最早的茶館,叫做“茗鋪”。宋朝之前,人們會用給茶添加各種調料,還有製成茶餅的。

到了宋朝,人們開始注重茶葉本身的色香味,調味品用得越來越少,並出現了“蒸青法”製作茶葉。到了清朝,茶文化更進一步流行開來,城市裡的茶館,成為人們日常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人們在茶館裡遛鳥,嗑瓜子,吹牛,看戲,聽相聲等。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關於貢茶:

在古代,但凡有個稀缺珍貴的東西,都會有人找來獻給宮裡的皇上和皇上的親戚們。茶自然也不例外,喝了很多茶以後,人們發現,有些地方產的茶特別好喝,有些製作茶的方法制出來的茶特別好,於是,這些優質的茶就被選中,作為貢品,送入皇宮中。而這些茶也因為它們貢品的身份,變得更為貴重!

歷代貢茶:

碧螺春產於江蘇蘇州吳縣洞庭山

碣灘茶產於湖南武陵山碣灘;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

顧渚紫筍產於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

天目青頂產於浙江省天目山;

天尊貢芽產於浙江桐廬;

婺州舉巖產於浙江金華;

敬亭綠雪產於安徽宣城;

湧溪火青

產於安徽省涇縣湧溪村;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

廬山雲霧產於江西省九江廬山;

瑞州黃檗產於江西高安。

普洱沱茶產於雲南省思茅普洱和西雙版納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茶與藝術

種植的地點選擇,種植的技術手段,茶葉的製作過程,泡茶的手法技巧,水溫的控制,以及品茶這些都需要技巧,現在,人們把這些茶的技藝叫做茶藝。同時,在各個朝代,也有很多藝術作品跟茶有關。

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北宋·蘇軾《汲江煎茶》描寫詩人在月明之夜親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飲茶生活,還有更直觀的就是繪畫,古代畫家也用畫作記錄了當時飲茶的情境:

以下是幾幅名作: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宋代 蘇軾《啜茶貼》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周昉《調琴啜茗圖》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茶與養生

《神農本草經》有記載,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就是茶的古字。

明代顧元慶《茶譜》亦說: “人飲其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其實,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性,因其本性或者製法不同,寒熱溫涼,各有其性。 近年來,一些關於茶的方子被大家所知,如丹參茶、山楂茶、荷葉茶、玉米鬚茶、三寶茶、葛根茶等,頗受人們歡迎。

茶的典故:

吃茶去:

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禪宗偈語總是這樣耐人尋味,這個“吃茶去”有什麼禪意呢!

當代著名佛學大師趙樸初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有一首詩可解。詩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吹牛必備|不知道這些茶文化,別說自己會喝茶

好了,今天有點累了,暫時說這麼多,改天有空再扒一扒關於茶的其他方面,比如茶具,茶的禮俗等。喜歡的可以關注一下我。頭條號:國學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