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2018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縣”之石門:石門茶葉有點“潮”!

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擁有 “千年貢茶”、“禪茶之鄉”之稱的石門縣有機茶園(圖片由相關單位提供)

“天下好茶,多出江南,武陵尤為盛焉。夾山禪茶,西坡牛抵,百年宜紅,一代銀峰,佔盡荊楚名山。” 36個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石門茗茶。在神奇的北緯30º,這個氣象萬千的“中國名茶黃金帶”上,見證了千百年來石門“千年貢茶”、“禪茶之鄉”的源遠流長。

湖南省內唯一的“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禪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三綠工程茶葉示範縣、全國綠茶出口基地縣、全國茶葉優勢區域重點縣、全國第一個茶葉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這是近年來石門茶葉榮獲的一項項殊榮。

是什麼讓石門茶葉在品牌競爭如此激烈的茶葉市場異軍突起?又是什麼讓歷史悠久的茗茶成為眾人眼中有點”潮“的茶葉?

驕陽似火,我們來到了湖南石門,探尋石門茶葉成長的秘密。

歷史茗茶 享譽四方

高山雲霧出好茶。石門地處湘鄂邊陲,北有“湖南屋脊”壺瓶山,群山林立,雲繚霧繞;南有九曲澧水,洄漩湍急,奔流洞庭,是不可多得的宜茶之地。

石門縣風光旖旎,氣候溫和,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1.59%。石門土壤營養成分高,含有豐富的硒、鋅、磷……由於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石門茶葉純天然、真有機的“天生麗質”。

石門產茶歷史悠久,不僅擁有著享譽四方的“千年貢茶”,還是譽滿神州的“禪茶之鄉”。

據西晉《荊州土地記》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隸屬武陵郡的石門就是優質茶葉主產區。

唐憲宗元和年間,著名詩人劉禹錫就任朗州(今常德)司馬,在考察石門縣羅坪鄉西山埡茶葉生產時,詩興大發,寫下《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後簷茶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中的詩句,成為了中國綠茶“炒青法”的最早記載。

不過,石門茶葉成名還是在宋代。北宋皇祜年間,蔡襄著《茶錄》中,即有“石門產牛牴茶,為貢品”的記載。此外,《中國茶經》也記載,石門夾山的牛抵茶,自唐至清歷代都是皇家貢品。

石門除了家喻戶曉的”千年貢茶“外,還是馳名中外的”禪茶之鄉“,據瞭解,石門夾山寺正是是茶禪文化的發源地。

宋政和元年,圓悟克勤禪師出任石門夾山寺主持,悟出“茶禪一味”真諦,之後傳入日本發揚光大,夾山逐漸成為中日茶道源頭。

據石門縣茶葉協會會長鄒應瓊介紹,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題“茶禪一味”墨寶贈夾山寺。中國佛學界泰斗、中國茶禪學會理事長吳立民,也曾為夾山題詞:“茶禪一味夾山寺,茶道源頭《碧巖錄》”。

到晚清年間,石門茶葉更是盛極一時。廣東商人盧次倫在石門開辦“泰和合茶號”,高峰期員工達6000餘人,茶農萬餘人,“茶馬古道”從深山走來,向江河延伸。那時,“石門宜紅”不再僅僅只是“貢品”,還飄洋過海遠銷英國、法國等海外,“北祁紅,南宜紅”的稱號可謂名噪一時。

據瞭解,目前石門縣正與湖北五峰、鶴峰縣聯合進行“二省三縣”的“泰和合紅茶——萬里茶道”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未來,石門茶葉將隨“萬里茶道”持久飄香。

通力合作 聞名遐邇

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直營門店內各式各樣品類繁多的石門茶葉(張雲龍/攝)

199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朱先明看中了石門茶的“天賦異稟”,於是,他帶領一批優秀製茶技師,組建專家團隊攻關,在挖掘石門歷史貢茶“牛抵茶”基礎上,研製出了“石門銀峰”。

據石門縣主管茶葉的縣農業局副局長廖復初介紹,石門茶葉水浸出物含量達45%以上,茶氨基酸含量有4-5%,EGCG兒茶素含量更是高達8.221%,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87%,穩居全國第一。品質優良、內質獨特的“石門銀峰”有色綠、香高、味濃的特點,茶形似松針細雨,色澤嫩綠,滋味鮮爽,具有獨特的蘭花清香。

產品一經問世,便引起行業矚目,到21世紀初,“石門銀峰”共攬獲30餘項國際國內大獎。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石門名茶多、品質優,東山秀峰、白雲銀毫、石門怡紅、泰和合宜紅……十多個茶名各領風騷。” 雖榮譽加身,可依然面臨著品牌小而散、產業大而不強的困境。

為尋求突破,打響品牌,石門縣委縣政府把公共品牌建設作為石門茶葉做大做強的重要抓手,決定全縣用一個品牌、一種聲音“說話”。自2000年至今,石門縣先後制定了湖南省第一個茶葉地方標準《石門銀峰茶綜合標準》;註冊地理證明商標並授權縣茶葉協會統一使用和管理;將“東山秀峰”、“白雲銀毫”等品牌整合為“石門銀峰”一個品牌,採取“母子”品牌形式,通力合作,抱團發展。

近年來,石門縣積極採取“五大戰略”發展茶葉產業,以品牌為核心,資本、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推廣、人才不斷集中,茶產業獲得持續快速發展。

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正在進行標準化生產的茶葉加工車間(圖片由相關單位提供)

生態興茶:推進全域生態有機茶園建設,穩步發展良種茶園,積極抓好老茶園改造;在全縣推進標準生產,規範種植、加工、包裝和銷售的統一管理。

科技興茶:縣茶葉辦高級農藝師許愛國祥細介紹,石門縣與中國茶葉學會、湖南省茶科所、湖南農大等科研院校,長期保持了密切聯繫,實施茶農培訓工程,培育本土實用人才;堅持綠色種植,廣泛使用黃板、殺蟲燈、性誘劑,全面開展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助推全域有機。

質量興茶:嚴格執行“石門銀峰”地方系列標準,實施標準化生產,做到生產有記錄、操作有規程、產品有標示、質量可追溯;建立政府、工商、質監、商務、農業等多部門共同協調的質量控制體系,形成了企業自檢、部門抽檢、國家監督檢驗的三級檢驗體系,確保“石門銀峰”的品質和信譽。

市場興茶:拓展營銷渠道,鼓勵電子商務、互聯網+物流鏈等新興銷售渠道和方式,創新營銷模式;在全國各地(北京、上海、深圳、西安、長沙等地)持續開展第17屆“請喝一碗石門茶”等茶文化活動,擴大石門茶葉品牌知名度。

企業興茶:培育培強壺瓶山茶業、渫峰名茶等一批有實力、有潛力的龍頭企業;積極招商引資,助推石門茶葉產業發展。

據悉,在縣委縣政府的“總指揮”下,目前,全縣授權使用“石門銀峰”茶公共品牌的企業已有26家,加入大湘西會員企業使用“瀟湘.石門銀峰”企業8家。正按照全省打造“湖紅”品牌規劃,集中建設高標準的“石門紅茶”出口基地。

全縣20萬茶農滿懷信心,制定了百億茶產業奮鬥夢想。縣委常委副縣長趙書軍表示:縣委政府將進一步支持茶葉產業,推進全域有機茶示範縣建設,建好三個中心即“有機茶生產加工中心、茶禪文化起源傳播中心、茶葉商貿集散中心”,打造中國有機茶第一縣。遠期規劃茶園面積30萬畝,茶旅綜合產值100億元,把茶葉建成“生態、富民”支柱產業,實現鄉村振興。

產業扶貧 事半功倍

2018年8月3日,湖南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石門縣脫貧摘帽。終於,石門甩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邁入了全面奔小康的行列,石門的發展迎來了嶄新的篇章。

“茶葉是山區人們脫貧致富的首選,是茶農公認的‘綠色銀行’,在石門的122個貧困村中, 有121個村都種植茶樹。“近年來,石門縣委縣政府按照“生態立縣、茶葉富民”的發展思路,全力強基礎、樹品牌、拓市場,為茶農增添收益,使茶農們脫貧致富漸成現實。

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的茶農(張雲龍/攝)

46歲的康祖銀是石門縣壺瓶山鎮李坪村人,由於從前所耕種的玉米、土豆、紅薯等農作物收益低廉,為了供一家四口生計,他只好荒廢家中近3畝的地,去外地打工補貼家用。自從石門縣開始鼓勵茶葉種植,康祖銀便辭職回到了家鄉,利用家裡的荒地種植茶葉。“現在我每畝地的收益每年可達1.1萬元,我家從木房子變成了2層樓的小洋房!” 康祖銀開心地感嘆道。

在石門,像康祖銀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這只是石門縣產業扶貧背景下的一個縮影。

石門縣羅坪鄉安溪茶業合作社,採取“生產統一指揮、統一採購、統一防治、統一加工銷售”的四統一模式,利用價格槓桿,引導社員農戶按有機標準生產。目前,該合作社生產的產品已出口歐盟市場,效益穩步提高,去年為142個社員農戶年終返利分紅55萬元,被傳為佳話。

一直以來,石門縣是中國茶葉主要對外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2006年5月,“石門銀峰”之“東山秀峰”綠茶,在“中俄友誼年”中充當使者,被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選作送給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國禮茶。2015年,“石門銀峰”在眾多茶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意大利米蘭“百年世博會”中國名茶評比公共品牌金獎。2018年“瀟湘”杯評比“石門銀峰、石門紅茶”斬獲“7個金獎和2個一等獎”,為全省之冠。多年來,石門的茶葉遠銷歐美、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在海外屢獲殊榮。

據悉,2017年,石門縣產幹茶2.1萬噸,農業(鮮葉)產值5.1億元,全縣200餘家茶企、茶廠,年加工“紅、綠、黑、白”四大茶類生產能力2.2萬噸,每年直接或間接出口5000餘噸。2017年全縣有10.6萬茶農實現“家門口”就業,茶產業帶動4670戶12850人脫貧致富。

鄉村旅遊是近幾年的“時髦詞”,石門縣還積極順應潮流,產業扶貧一方面鼓勵茶農種植茶葉,另一方面還積極推進茶旅融合,順勢而為,累足成步。

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湖南壺瓶山茶業有限公司的有機茶園(張雲龍/攝)

湖南壺瓶山茶業有限公司是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省級龍頭企業,公司現有基地15000畝,該公司不僅積極發展生態茶園,幫助茶農就業,還在茶禪祖庭——夾山寺投資建設了千畝高標準禪茶園,深度開發產茶文化產業,促進茶旅融合。石門縣天畫羅坪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在羅坪鄉建成了近2萬畝生態茶園,一塊塊連片成景,美不勝收。目前,全縣轉換有機茶園4萬多畝,僅羅坪鄉通過歐盟有機認證的茶園就達6850畝,成為省內和國內最大的有機茶之鄉,為石門創建全域有機茶示範縣、建設“中國有機茶第一縣”打下良好基礎。

石門|壺瓶山下茶正“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