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發了一篇文章,《女性讀博+生娃 兩全or窘途》

,談的是,女博士和生孩子之間的兩難困境,微博文章閱讀量很快就過百萬了,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

主要是因為,女博士的就讀時間和女性生育的黃金年齡正好是重合的,顧得了這個就顧不了那個。而這種困境,男性從來感受不到。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via:人民網微博

於是乎,輿論的聲音是,要麼為了工作和讀書,不生娃,遲生娃;要麼,想生娃就不要讀博,不要影響女博士的整體水平,不要逼得導師們不再願意招收女博士。

1/2

由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女博士生人數為132132,佔博士生總數的38.63%。而讀應屆女博士的入學就讀年齡,一般集中在24-30歲之間,正是女性結婚生育的高峰期。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圖源:教育部《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

在本科生都允許結婚生孩子的今天,這麼高比例的女博士,如何應對生育,能不能生孩子、該不該生孩子,是值得討論的。當然,女性本身有能力決定生育,也有能力決定生孩子是否影響學習和工作;但是,你的生育也關係著學校是否給你提供一定的福利和保障,是否影響你的畢業和工作。

中青報這篇文章採訪到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她“很不支持”女性讀博期間生娃。因為,就讀她的博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張海霞的研究領域是微納機電系統和微能源技術,她告訴記者,自己近些年指導的博士生‘發表的SCI論文基本沒有低於10篇的’‘每天工作大概超過12小時’。”

“她難以想象一個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學生和科研任務。”


背後的原則是:博士學歷必須應該達到一定標準,不應該因為個人原因而降低要求、或者實行彈性標準。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而張海霞教授自己也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取得軟件著作權8項,發明專利6項,出版著作和譯著5本。

當張海霞看到網上“讀博期間生孩子導師都能理解,不會抓你幹活兒的,水過了論文能順利畢業就行了”“我懷孕6個月博士入學,博士經歷了導師苦苦相逼”一類留言時大為光火,直呼這種行為“自私”無異於“耍無賴”

我非常同意張海霞教授的看法。這種沾沾自喜的認知,絕對是傷害女博士的整體形象的。

什麼叫歧視?歧視,就是區別對待。在同等情況下,你的任務比別人都簡單,你的論文比別人都水,你的要求比別人都低,美名其曰為“照顧”,實際上,就是認為你的能力低人一等。當然,很多導師的初衷並非“看不起你”,但這種“善意”,積累下來,就變成了一種固定思維模式:懷孕生娃的女博士,水平都很低。

長此以往,不僅懷孕生娃的女博士的專業能力倍受質疑,連那些正常就讀的女博士,同樣會被人懷疑:你不是靠“通融”才過關的?你的專業水平能跟男性比嗎?你是不是沾了性別的光?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日劇《legal high》

如果導師都像張海霞那麼認真,十分有理由相信,他/她不會願意招收一個無法保障充足的學習研究時間的學生,不願意招收一個要花大量時間處理嬰兒餵奶和尿布問題的學生;不願意招收一個因為學不好而懇求通融過關的學生。

甚至,就像企業一樣,為了避免碰到一入學就生孩子、無法認真科研的女學生,他們會減少招收女博士。

這就是我不喜歡“通融”“不同標準”的原因。你在沾沾自喜可以佔便宜了,可整個性別需要為你背書。

據我所知,近些年來,一些重點高校的博士畢業要求越來越高;有些文科專業甚至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延期畢業才能通過論文答辯,全職博士要讀五年才能畢業一點都不稀奇。再說句玩笑話,博士生的謝頂率很高:這與學業的壓力大、要求高不無關係。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2013年對香港部分博士生調查中發現,很大比例的博士生需延期修讀。

在這種情況下,女博士居然能想著讀博期間一邊生孩子一邊讀博?難道她是哪吒,三頭六臂嗎?

2/2

生育對女性意味著什麼?一般來說,身體健康的女性,懷孕期間即便略有不適,也不會嚴重影響工作,坐著寫論文、查資料並不會因為懷孕就難以完成。因為生孩子而影響的身體健康,一個月左右就基本恢復——就算女性確實會因為生育而影響工作學習,但這個時間段很短;稍為加班一下,還是能趕上的。

真正有長期作用的、影響工作的因素,是撫養孩子。

但凡有點經驗的,都知道,嬰兒極其脆弱又極其需要陪伴,新手父母一天睡不足三四小時,是常事;必須夜以繼日地地圍著小孩打轉。別說工作,連好好地打個盹都是奢侈的。

這就是女生讀博士期間能不能生孩子的討論的來由。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在網友提問顏寧教授如何做到在科研之外還有休閒時間追劇時,顏教授回答:沒啥家務,不用帶娃)


但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男性在讀博期間,他們的妻子生了孩子,但並沒有影響他們讀博;也沒有人關心,男博士讀博期間能否生育孩子。這對男性公平嗎?

當然不公平。但這個起因,是因為對女性不公平。中國社會太習慣“喪偶性育兒”了。孩子默認是女人生、女人養、女人操心、女人管,但姓氏權、所有權,卻屬於男性。女博士生孩子,意味著她從此要操勞孩子的吃喝拉撒、要無停歇地看管孩子;這種情況下,女性連好好吃飯都沒時間,哪有精力好好讀書、從事科研工作?

但男博士呢,他們默認是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時間的。

不止在讀博期間,就算推遲生育,等女博士畢業了正式參加工作,同樣的問題,在工作單位上,還會被再提問一遍。

就在最近,還有人問我,為什麼女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成績都好;但一到工作了,工作能力就大幅度下滑了呢?是她們太沒有事業心了嗎?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根據諾貝爾官網公佈的信息,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到2016年的百餘年間,共有590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然而女性僅有17位,佔比不到3%。就在剛剛一刻公佈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當中,有加拿大女性物理學家斯特里克蘭;這是1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的第三位女性獲得者,很難得。)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甚至可以把它倒推至更古老的時代裡,男性為什麼能戰勝女性,成為中心性別、主導性別當中找到原因。那根本不是因為他們力氣大,而是因為,女性要生育。

生育成了她們的原罪。生育期間女性虛弱,生育過後女性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照顧人類的幼獸、保護幼獸,她們沒時間參與搶糧和分配,男性便藉此褫奪了婦孺的權力和權利,並制定出種種規則鞏固下來。

直至今天,這種狀況仍然如此。不是因為女性體力差:寫論文的體力,跟男女關係不大,跟勤奮與懶惰、天才與笨蛋的關係更大——主要是因為,女性因為要生育、要照顧孩子,她們工作和參與社會資源分配的權利被剝奪了而己。

這不能歸咎到導師或學校身上。它首先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也是與她共同撫養孩子的丈夫的問題。每個女人都像死了丈夫一樣,含辛茹苦地帶孩子,甚至還要“撫養”和“照顧”丈夫,能有精力工作嗎?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在第五季《奇葩說》裡,辯題“陪孩子不到12個小時不能當爸,你支持嗎?”中討論了“喪偶式育兒”。)


根據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一份報告,性別和婚姻狀況研究發現:已婚男性的工資高於單身男性,已婚女性和單身女性的工資,這在每個年齡段從20歲到64歲。這種差異最明顯的是45歲左右,這時已婚男性的收入達到頂峰。這項研究還表明,婚姻有可能提高男性的收入:婚姻制度可能更利於男性。

這說得太客氣了,這不是可能,這是必然。單身男女,收入差別不太大;但已婚男性,意味著他從此有女人照顧,他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特別是有了小孩之後,社會認為他有了社會責任感,更容易升職加薪,受到婚姻獎勵;

而已婚女性,意味著她從此需要照顧別人、尤其是生了小孩之後,社會默認她要照顧小孩,意味著她不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各種升職加薪儘可能把她排除在外,她會受到婚姻懲罰。

姚晨在星空演講中說,每個人都問我,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但從來沒有人問我的先生,他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答案不言自明:因為他不需要平衡。他只需關心事業,家庭他不需要參與勞動,只需要享受。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我在讀博士,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阿麗,也談到了在履行父母職責時,對男女要求的巨大差異。)


等到每個成功男性像今天的成功女性一樣,需要被人追問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時候,大概就是男女平等了,大概就是女性不用操心讀博士期間能不能生孩子、工作期間能不能生孩子的時候了。

不能同休產假,不能讓男女共同為生育和養育負責,不能建立保障體系;整個大的環境都解決不了,糾結於“女生讀博期間可不可以生育”,只是細枝末節啊。

難怪,已經有網友@龍窩裡的倪納 (SOAS性別學博士在讀)聲稱了:“不用你給我設置職業和學術壁壘勸退,祖國放心,我肯定不生。”

(請關注我的WX號“侯虹斌客廳”(houhongbin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