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羅小扇撲流螢:非遺文化傳承之龔扇篇

晝永蟬聲庭院。人倦懶搖團扇。小景寫瀟湘。自生涼。

簾外蹴花雙燕。簾下有人同見。寶篆拆官黃。炷薰香。

——陸游《昭君怨·晝永蟬聲庭院》

輕羅小扇撲流螢:非遺文化傳承之龔扇篇

四川自貢竹絲扇,始於龔氏,故俗稱“龔扇”。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珍品,蜀中名扇之一。這種竹編扇,晶瑩光亮,宛如紈絹,馳名中外。

龔扇由清代龔爵五創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光緒時成都的“賽寶會”上,“龔扇”因其扇如絹似錦,獲得皇帝讚賞,除賜金牌一面外,還賜名曰“宮扇”。

輕羅小扇撲流螢:非遺文化傳承之龔扇篇

“舍其鋒芒而內斂,孰人甘為孺子牛。心念其志,初心不改,一往無悔。”

龔扇始祖龔爵五是清末自貢鹽場的挑煤工人,每天干著辛苦貧寒的生活,儘管如此也擋不住對於美的嚮往追求。

偶然在樂山商人手上驚鴻一瞥的竹扇打動了這個有嚮往的平凡人,於是他開始研究琢磨製作竹扇,嘗試用極細的竹絲編制各種生活的細節,從花鳥蟲魚到雨霧山水。不停改進手法研究,手工活越來越細緻,竟編出了後來被譽為“中華第一扇”的龔扇。一時名聲大噪,當時的鄉紳官宦都以手握一把龔扇為榮。

輕羅小扇撲流螢:非遺文化傳承之龔扇篇

“竹絲細如髮絲,薄似蟬翼,能折光透影”

龔扇一直選用最好的陰山歲竹為原料,劃成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然後編織邊條,上木模,縫鎖扇邊緣和上膠等。

竹扇呈桃形,扇面薄似蟬翼,顏色嫩黃,折光,綿軟細膩,恍若織錦,圖案躍然於上,栩栩如生。

扇面多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精妙絕倫,配以象牙或牛骨製成的扇柄,絲質扇墜,玲瓏剔透,堪稱世界竹編之精品。

輕羅小扇撲流螢:非遺文化傳承之龔扇篇

“扇上記流年,執手相望”

到目前,龔扇已發展到第五代,正是龔氏一族數代的努力,把竹絲推向了細柔的極致。龔家5代共10人都善編織龔扇,延續130多年。

第三代傳人龔長榮編制的《貂蟬拜月》巧妙運用龔扇向光、逆光的不同特性,讓扇中縷縷輕煙似有若無,含蓄神秘。另外,其作《箜篌圖》於2007年1月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第五代傳人龔瑤妤於2008年編織的作品《昭君》也大獲好評。

龔扇技藝不僅僅是龔氏一門的榮耀,更是巴蜀文化之驕傲,華夏文化流傳之絕技,與時俱進的沿襲。龔扇的制藝,在不斷傳承第四代和第五代的潛心鑽研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以出神如畫的境地,獨有的民間藝術魅力,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它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2008年6月龔扇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