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匠講壇|百年活殼雕刻技藝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

百匠講壇|百年活殼雕刻技藝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

各位老師、同道、聽眾朋友們大家晚上好!

我是活殼雕刻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墨一

首先感謝班墨空間提供這次與大家分享、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很高興在這裡有緣結識諸位師友。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百年活殼雕刻技藝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分享之前先做下自我介紹,聊聊我的從藝經歷。

我出生在中國的琥珀產地撫順,是85後。自幼習畫,對藝術、東方文化、傳統手藝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與緣分。童年跟隨中國書畫家冉祥正先生學習寫意山水,回憶起那段在先生家習畫的時光,仍在眼前,彷彿就在昨天,一晃卻已二十多年。

藝術造詣的高度是要建立在藝術家本身的德行、修養之上的。先生德藝雙馨,不僅傳授予我繪畫的技法,他的品行更是對我影響至今。其後於2001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開始了四年的專業科班學習。2006年出國留學,學習視覺傳達設計。2012年藝術碩士畢業回國後任教於魯迅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正是多年的繪畫功底與國外六年的設計專業學習,成就了我現在所做的雕刻。

說起雕刻,也是一段妙緣。

2014年我創辦了遼寧墨一珠寶藝術品有限公司,主要做書畫拍賣,由於家鄉撫順是中國唯一的琥珀產地,也經營琥珀產業,便與琥珀雕刻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許是源於內心對藝術與傳統手藝的那份熱愛,一心鑽到了雕刻手藝中。

起初是自己找資料、看視頻專研,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我的師傅程彬大師,我與雕刻技藝的緣分從此真正開始了。經瞭解,程彬大師是國家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煤精雕刻技藝代表傳承人。命中註定的緣分,程彬大師收我為關門弟子。

作為師門六代傳承人中唯一的女弟子,感到榮幸的同時也身兼著責任。師傅說他把手藝傳給我了,我能不能繼續傳下去就看還能不能遇到有緣人了。為了專心研習這門傳承了六代人、上百年的傳統雕刻技藝,我辭掉了美院光鮮亮麗的工作,一心都在手藝上。於2015年成立國家級非遺雕刻技藝傳承基地,希望通過我的堅持與努力將師門面臨失傳的百年手藝繼續傳承與發揚。

(技藝簡介:活殼雕刻技法的起源與發展)

百匠講壇|百年活殼雕刻技藝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

關於活殼雕刻技藝,大家都很陌生,都會問什麼是活殼雕刻?最早聽我師傅提起的時候我也同樣的好奇。根據資料記載和我師傅的講訴,這門雕刻技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清朝末年。當時經京城一貝勒推薦,出身於木雕世家的趙昆生、趙景霖兄弟來到撫順,應募修建瀋陽故宮鳳凰樓,鳳凰樓修建完工之後,撫順的大戶人家看中了他們的手藝,請他們到撫順經營木雕生意。

1903年二人來到撫順後,發現煤精琥珀是可雕性較強的工藝品原料,便嘗試進行煤精琥珀雕刻,起初是先用煤精雕刻了一個圓球,這個煤精球扔到地上可以彈起來,後來又嘗試雕刻煙碟(現在的菸灰缸)、菸嘴、筆筒等普通的小工藝品,開創了活殼雕刻技法。

兄弟倆認為這項生意前景非常好,與另一個木雕藝人張佰孝合作,於1906年成立了撫順第一家從事煤精、琥珀雕刻、銷售的商號“雙和興”。“雙和興”門下有學徒20餘人,生意遍佈大連、瀋陽、北京、廣州等地,是當時撫順規模最大的煤精琥珀雕刻作坊,三人也成為撫順煤精琥珀雕刻的第一代宗師。

1909年出生的劉東坡,自幼隨父到撫順謀生,12歲拜趙昆生為師並得到真傳。四年出徒時,這位16歲少年,一改師兄弟只能雕刻煙盒、菸嘴、筆筒、花瓶等小工藝品的創作風格,創作了大型煤雕作品《劉邦斬蛇》,轟動一時。不到20歲,他又根據民間傳說創作了《虎奶霸王》等大型煤雕作品,在題材創新和藝術水平上超越了師父等前輩。新中國成立後,劉東坡、郭義、李玉明等藝術大師迎來了新生,1954年後,劉東坡等11名藝人在政府幫助下成立了煤精雕刻小組、煤精雕刻合作社、撫順雕刻廠,從這時候開始,煤精雕刻藝術才真正實現了從師徒傳承到社會傳承的飛躍。

1958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為了向世人展示撫順煤精的獨特魅力,劉東坡等大師發揮集體智慧,廢寢忘食,用撫順煤精雕刻成直徑高達1米的大型地球儀。撫順煤雕作為最具地方特色藝術品在人民大會堂遼寧廳展出,引起全國轟動,也使得撫順煤雕這一世界罕見的工藝品名揚海內外。

1958年2月13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視察撫順露天礦時,親手把持和觀賞了劉東坡弟子王繼昌等人集體創作的《大肚彌勒佛》等煤雕藝術品。

那一年,一代偉人毛澤東有感於煤雕藝術品的精美和撫順西露天礦的恢弘氣勢,欣然題詞:“大鵬扶搖上青天,只瞰煤海半個邊。”1959年2月,煤精雕刻社、玉石雕刻社、琥珀小組等合併成立撫順特種工藝雕刻廠。由於撫順煤精雕刻有比較深厚的基礎,玉雕與煤雕“兩藝合一”,形成了具有撫順特點的雕刻風格,在全國雕刻界頗有名氣。

撫順玉雕馬在上海舉行的大型玉雕評獎會上,與北京雕刻廠創作的精品不分伯仲。在眾多評委反覆評議下,撫順玉雕馬以煤雕風格為底蘊並結合玉雕工藝一舉奪魁,成為當時全國工藝美術界的佳話。

隨著劉東坡、王繼昌等一大批煤雕藝術大師在全國迅速走紅,他們的作品在全國工藝博覽會上屢屢獲獎,其作品大都被國家或民間收藏。撫順的煤雕作品題材廣泛,雕刻技法精湛,堪稱一絕,尤其雕馬工藝在全國各類雕馬工藝中首屈一指,是撫順的金字招牌。

劉東坡徒弟王繼昌將師門活殼雕刻技法傳於兒子王德祿。1973年我的師傅程彬跟隨王德祿學習煤精雕刻,苦學技藝三十多年,不但得以真傳,並將師門活殼雕刻技藝發揚光大,開創大握推刀法與煤精鏤雕技法。2008年,撫順煤精雕刻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師傅程彬為遼寧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同年四件作品代表遼寧參加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中國故事”大型展示活動,受到海內外人士讚譽。2010年代表遼寧省參加上海世博會煤精雕刻展。代表作有《廣目天王》、《關東魂》、《龍鳳鏈瓶》、《牧歸》、《睡羅漢》、《維摩演教》、《自在觀音》、《漁樵問答》等。感興趣的朋友在網上都可以查到這些這品的相關資料。當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這些作品時,完全被震撼到了!因為出生在煤精、琥珀產地,從小見到的雕刻作品都是工藝品,我驚訝這些畫起來都很難表現的物象形態是怎樣通過刻刀體現出來的,簡直就是藝術品,便被這門手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2014年正式拜師潛心研究活殼雕刻技藝,師傅毫無保留的將師門的技藝傳授於我。2015年,通過我們師徒二人的努力,成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技藝傳承基地。

撫順活殼雕刻技法就是這樣通過一代代的傳承發展至今,第一代傳人趙昆生;第二代代表傳承人劉東坡;第三代代表傳承人王繼昌;第四代代表傳承人王德祿;第五代代表傳承人程彬;到我這裡是第六代傳承人。

活殼雕刻技藝起源於木工,後又結合玉雕工藝、天津泥人張與象牙廠的技藝發展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了。

在清王朝發祥地撫順,煤精和琥珀雕刻藝術不僅是一門手藝,一個產業,更是一個頗具象徵性的地理文化符號。撫順的煤精琥珀雕刻藝術與百年“煤都”同生共榮,堪稱這種藝術門類全國的鼻祖,極高的品質,原料的唯一性、工藝的獨特性,讓撫順的煤精琥珀雕刻名揚海內外,併成為“煤都”撫順發展進程中,歷史、地理、文化最獨特的符號。

那麼到底什麼是活殼雕刻技法呢?

傳承上百年的手藝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總結概括的,特別是手藝,需要言傳身教,今天我大概給大家分享講解,感興趣的同道、朋友我們可以多交流、學習。活殼雕刻技法在初期定型前都是下坡刀,刀法分勾、挖、頂、戳,雕刻中要隨之加刀補刀,其實漢八刀與永字八法如出一則,道理都是相通的。雕刻衣服時講究曲度、彎度、擺度、飄度,飄帶要有來龍去脈,風帶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活殼技法在雕刻中的表現,比如說雕刻衣紋,只是以陰刻的方法刻出幾條線代表衣紋,就是死殼。用活殼技法可以雕刻出真實立體的褶紋。在做活兒時,定型前要下坡刀,不可以一步定死,給雕刻過程中調整形態留有餘地和空間。

總佈局定完後畫稿需要變動,根據感覺深入,感覺也是感受,一定要感覺心靈與之溝通,沒有第一刀產生,就沒有第二刀。隨著刀法的跟進才有變,感覺到了以後,才能使得作品更加完美。(活殼雕刻技法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

百匠講壇|百年活殼雕刻技藝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

我們師門的活殼雕刻技法一直是用來雕刻煤精作品,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專研將師門的雕刻技藝從煤精雕刻轉向琥珀、蜜蠟雕刻。

一是煤精資源面臨枯竭,二是琥珀、蜜蠟能給我帶來更多的靈感,它們像是有靈魂一樣,散發著生命的光輝,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因,琥珀蜜蠟雕刻的起源雖然很早,但是並不像玉雕行業一樣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琥珀和蜜蠟的材質,雕刻深了可惜了材料,雕刻淺了又不顯工,初學階段我總擔心自己暴殄天物,可惜了材料,因為每塊原石在我心裡都是無價的自然瑰寶,所以每件作品雕刻之前都會反覆思量,一遍遍推翻之前的設計,直到滿意才敢動工。

我認為手藝人一定要尊重、敬畏材料,它才會給我們想要的東西。在雕刻形象上,我用不深不淺的方式去雕琢,介於圓雕與浮雕之間,結合活殼技法,效果剛剛好,這正式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庸之道所啟迪。

那麼我是如何將活殼雕刻技法運用到琥珀、蜜蠟雕刻中的呢?琥珀和蜜蠟與煤精的質地不同,輕、軟,相對來說雕刻起來更容易一些,但是體積小,就不能像雕刻煤精一樣大刀闊斧的去塑造,但是技法都是相同的。活殼技法下坡刀,定型之前都留有調整形態的餘地,不定死刀,因為琥珀、蜜蠟原石都比較小,反倒很適合用活殼雕刻技法去雕刻,如果定死刀,一但出現問題想要再改動是很難的,那麼小的東西,改來改去就改沒有了。

我師父常告訴我,當你創作一件作品前,一定要讓自己先成為它,照鏡子去辦扮演,當與你創作的內容得到溝通,完全於心才能動刀,不然雕出來的東西就空洞,不感人。

要以自然為師,懂自然、尊重自然、拜訪自然、捕捉自然,畫畫也要出去寫生,都是同樣的道理,道法自然是中西所公認的。不得道,法不上身一切都是假的,法上身,方法才能為我所用。我的雕刻作品多以佛像為主,所謂相由心生,當心真正的靜下來,便是一花一世界,一葉子菩提,創作的靈感就會由心而發。

好的作品都會感人,就是通神,就像我們人要有精氣神一樣,作品也要有靈魂,才能活起來,打動人。以我雕刻佛像為例,活殼雕刻技法的運用,是先將頭部雕刻成一個球面,不要先開臉,待其他部位如肩、頸、髮鬢確定之後,再去刻畫五官。

佛像的五官與人像的三庭五眼不同,佛像的眼睛要更修長,眼睛微睜,沒有眼神,但又要有目空一切的感覺,這就很難把握,就不止是手上的功夫,需要內心的傳達。佛像的耳垂扁薄下垂至肩,耳朵高度與眉齊平,嘴唇上圓下方,佛智在眉間,要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菩薩是女相帶男相,給人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感覺。

彌勒的耳垂圓潤厚實,但切忌不要雕成肉球狀垂在肩上。在雕刻中,工具的選擇能用大則不用小,我們師門特有的圓鏟,刀刃是弧面的,用來滾刀,在走衣紋和雕刻動態時常用。

藝術是相通的,都是對世間萬象的闡述與內心情感的表達,當融會貫通,就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作用。我雕刻的理念是在追求創意中不失古韻,在傳統中與當代契合,將傳統雕刻技藝與當代設計相結合,追求如其本來的大美之作。

經過多年的研習和努力,我的蜜蠟雕刻作品《萬念歸心》、《花開見佛》分別榮獲2017第二屆“匠心杯”中國琥珀雕刻設計大賽優秀作品獎。我入行時間並不長,還是個學生,一直在學習的道路上執著的追求著,還望師友多多批評、指教。

(從藝感悟)

百匠講壇|百年活殼雕刻技藝在琥珀蜜蠟雕刻中的運用

從學習畫畫到雕刻,無論是畫畫還是雕刻對我的性格和人生都影響很大,讓我身上有了韌性與做事就要認真做好、持之以恆的態度,也讓我的生活很充實,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畫畫是從小的愛好,生活中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一種精神享受。我喜歡畫大山大水,偶爾也會畫一些小花小草,一切皆源於心境。傳統手工雕刻技藝的傳承不僅是個人的興趣,更多的是責任。

藝術之路是寂寞的,是一個慢熱性和持續性的過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走下去。

遠看光鮮亮麗,只有自己從事了,才會發覺沒有容易二字。

對於我來說,這樣的過程並不枯燥,因為每次創作,彷彿都是在與作品對話,它會先給我出難題,再給我答案,幫助我成長,所以是樂此不疲的。

當一件作品完成時,那種自我內心的滿足與成就感很享受。我想諸位師友、同道也會有同感。也許每個人生來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使命,我覺得我的使命就是做個“守藝人”,這裡的守是守護的守,守護祖國文化瑰寶,用心去傳承。我覺得每位堅守在業內不忘初心的手藝人都是祖國文化瑰寶的衛士,我為我們的堅守感到自豪!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讓大家對活殼雕刻這門技藝有所瞭解,並對同道有所幫助,師友批評、指教,同道共勉!

謝謝大家用寶貴的時間收聽關注我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