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園發展內涵及出路分析


文創產業園發展內涵及出路分析

創意是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區形成的基礎,園區以創造“體驗”來吸引消費者,使遊客進入園區後“吃、住、行、遊、購、娛”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但過於被注重的體驗,卻逐漸蓋過了文創藝術的“風頭”。

什麼是文創園?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是具有鮮明文化形象並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閒、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主要分佈在六大區域,由此形成了中國六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環渤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北京)、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上海、南京、杭州和蘇州)、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廣州和深圳)、滇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昆明、大理和麗江)、川陝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西安、成都和重慶)以及中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長沙)。另外,還將新增山東、安徽、福建、天津、河北和河南等地。

發展背景

在全球語境下,文創產業園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產業集聚的形式,文創產業園最早興起於歐美國家。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創建文化創意產業園、並利用園區模式成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自1956年美國人喬•曼庫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並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企業以來,美國的文創產業園發展至今已經半個世紀。作為美國文創產業的代言——好萊塢影視產業基地,最初是從吸引一批逃避專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獨立製片商來此辦公、拍攝而發展起來。

縱觀我國的文創產業園的發展,不論是載體空間還是產業主題都發生了變化: 最初的雛形源於舊城改造,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人財物的支撐,而以老廠房、老建築為基礎的文創產業園之所以火熱,一方面是因為可以盤活工業地產存量,企業效益實現可持續增長、國有資產得到保值增值;另一方是因為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了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創造了社會就業崗位,改善了城市人文與生態環境,也為政府增加了財稅收入。因此,老廠房、老建築產生了文創產業園的萌芽,產業主題則以單一的藝術設計產業為主導。而隨著文創企業的集聚,圍繞文創企業提供的服務配套越來越完善,逐步形成了文創產業集聚區,產業主題也日趨多元化,涵蓋設計策劃、藝術創作、技術創新等領域。

內涵概述

文創產業園作為創意產業集聚之地,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以創意機構、企業或個人為主體的創意類產業辦公集聚。根據東灘顧問研究,不同於傳統辦公園區,不同於傳統的文創園區,新的文創產業園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在客群定位上,文化創意相關企業通常門類豐富,涵蓋創意設計、影視傳媒、動漫網遊等領域;且以中小企業為主,創意研發是企業的主營業務。

在服務內容上,搭建文創產業孵化服務平臺,拓展文創孵化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培育創新型活動,並通過活動的品牌效應,集聚資源、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反哺產業招商和產業孵化;建設智慧園區,線上提供一站式園區服務。

在業態組合上,以研發基地、LOFT辦公、聯合辦公、創意設計工作室為代表的辦公業態為主導,此外,還導入文化交流展示館、原創品牌展覽空間等,為文化創意產品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場所。

在運營管理上,突破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二房東”模式,探索“房地產+服務”的輕資產模式,主動參與文創產業園的運營,具體做法有兩種,一種是自行成立文創產業運營機構;一種是投資併購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運營企業。


文創產業園發展內涵及出路分析

曲折的發展道路

雖然扶持文創園的力度很大,但其發展的道路也是顯而易見的曲折,全國多處文創園的發展並不如最開始所期望的那樣好。

首先,重複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粗略估算,目前全國文創園遍地開花,出現了數千家大大小小的文創園,很多屬於重複建設,缺乏自成體系的內容。比如遊戲動漫產業,不少地方近乎每個地區都有一個動漫基地。這種一哄而上、重現當年建開發區、軟件園的場景又在文創園身上上演,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並形成惡性競爭。

此外,還存在很多用文化創意的概念做房產的現象,導致創意產業同質化的出現。據一位經營文創產業園多年的業內資深人士透露,一個文創產業園從最初的規劃到逐步走上正軌,至少需要3年的培育期,而在這3年的成長期內,企業只有砸錢的份兒。部分文化產業園投資者囿於生存的現實考驗,只好讓項目匆忙上馬,招商門檻一降再降。

其次,園區頂層規劃設計存在問題。一些園區缺乏長遠規劃,對市場行情與周邊環境調研不足,對園區本身文化創意的核心定位不準確,最終導致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可發展空間不大,效益轉化後勁不足。比如一些古村落園區,由於設計的失誤,在遺址佈局、功能發掘上考慮不足,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往往會與文物保護產生衝突,或者是過度開發,對文化遺產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再次,創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欠佳,靠收房租度日。文創園的價值在於構築產業鏈,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圍,發揮園區的產業融合價值。一般而言,一家文創園的收益,自身內容創意方面佔70%,物業佔20%至30%,這屬於正常比例。但時下,很多文創園產業結構不合理,研發活力不強,產出效益較低,淪落為“二房東”。如某家動漫文創園,幾年來嘔心瀝血拍出一部近百集的動畫片,播出後市場反響不大,連投入的成本都賺不回來。長此以往,即便靠政府補貼與政策扶持,也很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最後,理論不成體系,缺乏專業人才,政策轉化不接地氣。我國文創園目前還處在粗放型階段,較之國外的文創園,我們還缺乏豐富的歷史積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指導體系。人才缺失也是制約我國文創園升級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相關行業需求與人才儲備之間存在缺口,高素質文創型專業人才以及綜合型專業人才還比較缺乏,對政府的文化產業政策如稅收減免、土地使用、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領悟不透,導致無法將政策轉化為接地氣的具體項目。


文創產業園發展內涵及出路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觀點:文化是慢慢長出來的,文化創作是需要放鬆和時間,不能急於在文化產業投資和運作中賺到錢。保持文化定位,去商業化、公共化、市民化是長期發展的方向。文創園是需要不斷調整的,包括空間位置、配套比重、盈利模式的調整。配套設施比重不能超過30%,並應隨著可出租空間越來越少不斷縮減。定位也應準確,文化產業開發一定要找產業優勢,而產業優勢與地域性息息相關,不可簡單照搬、複製,只招收符合定位的優秀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