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作劇致女童墜亡,別再拿「他還是個孩子」做藉口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關注,與大家一起分享育兒的喜怒哀樂

作者丨CIDY老師

惡作劇致女童墜亡,別再拿“他還是個孩子”做藉口

上週發生了一個悲劇,5歲的男孩將2歲的女童抱進電梯,並蹦跳著按下了18層的按鈕,然後將她獨自一人留在電梯裡。

結果,被電梯帶到18層的女童不幸墜亡——因為頂樓失修,沒有安裝防護擋板。

如果不是兩個孩子的監護人同時失職,如果物業及時安裝了安全防護欄,如果這個5歲的男孩沒有“惡作劇”,這個悲劇就不會這樣輕易發生。

可是,沒有如果!一個年僅2歲的鮮活生命,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這樣殞沒了。

在這個事件裡,孩子的監護人和物業毫無疑問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對於這個“作惡”的男孩呢?

在電梯的監控視頻中,3個小孩一起進入了電梯,當電梯到達9層時,孩子們一起走了出去。

可小男孩轉身又將最小的那個女孩,重新抱回電梯,並按亮了18層的按鈕。

電梯門關了,被獨自關在電梯裡的小女孩有些驚慌地拍打著電梯門,直到電梯到了18層,門開了……

搖搖晃晃走出電梯的小女孩,後來被人發現時,已經墜亡。

這麼血淋淋的事實,實在讓人揪心。不知道那個5歲的小男孩,是否已經知道了自己所做所為的後果?

也許他本意並不是想致女孩於死地,但把一個那麼年幼的女孩獨自關在電梯裡,他的出發點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善意的。

“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並不是萬能的擋箭牌。

連雲港一個10歲男孩在看了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後,將同村兩個分別僅5歲和8歲的孩子當作”羊“綁在樹上放火烤。

結果,兩個男孩一個燒傷面積達80%,一個達40%。

重慶一個居民小區內,一個1歲半的男孩被家長誤留在電梯裡,被隨後進入電梯的一個10歲女孩狂摔猛打,在電梯到達25層時,被女孩像扔包裹一樣扔出了電梯……

最後,小男孩在草叢中被發現時已重傷昏迷。因為女孩將小男孩帶回家後,又在客廳對其實施毆打,最後又把男孩抱到陽臺欄杆上逗玩,致使男孩高空墜落。

江陰市曾有兩個孩子因為無聊從24樓往下扔磚頭,砸死了一個準新娘。

還有一個男孩放假在8樓的家中看電視,因為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音太響,直接用小刀割斷了施工人員的安全繩。

這些真實案例中的作惡者,也都“還只是個孩子“。可我真的很想問問,他們的良心不會痛嗎?他們父母的良心不會痛嗎?

經常在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犯熊“,父母就會為他辯護:他還只是個孩子。

護短的父母,從來不會說自己的孩子一句不是,就好像要求熊孩子道歉的人,才是不可理喻的那一個。

曾經聽一個朋友講,她的狗狗在小區裡被一群熊孩子扔石頭給砸傷了,她趕緊抱起狗,同時怒斥熊孩子。

之前對熊孩子各種行徑視若罔聞的熊家長們,這會兒全都衝出來了,對著她一通指責,說她一個大人竟然欺負小孩。

她看著那幾個躲在熊家長身後洋洋得意的熊孩子,當場就被氣哭了。

她想不通,明明就是熊孩子的錯,家長不制止孩子的惡行,反倒轉過來怪她,要是小狗急了,反口咬傷孩子,怕是她更要吃不了兜著走。

之前網上流傳一個視頻,爺爺奶奶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玩耍。

孩子拿起磚頭石子,就開始在路燈柱等公共物上亂敲亂打,弄得到處坑坑窪窪,兩老屁顛顛跟在孫子身後,絲毫沒有勸阻的意思。

路人看不過去了,上前阻止,結果兩老就像被人踩了尾巴一樣,對著路人狂噴,口口聲聲也是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

在公共場合發生的熊孩子擾人事件就更多了,以至於熊孩子已經成為犯了眾怒的“新物種”,隔三差五就會有被打擾侵犯的路人和熊孩子的保護傘們對罵,甚至是對打。

其實,當熊孩子在餐廳裡跑來跑去,打擾別人用餐,在飛機上大呼小叫,影響別人休息時,父母們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堅決地阻止他的不當行為。

要嚴肅地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應該打擾別人,更不能做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事情。

但更多父母的選擇是,朝已經怒目相向的旁人懟上一句: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懂了。

當孩子漠視他人的感受對別人惡作劇,你說“他還只是個孩子”。

當孩子沒有公德心以破壞為樂,你也說“他還只是個孩子”。

那麼,總有一天,你和他都需要為這句不負責任的話埋單。

毫無疑問,那些做出罔顧他人生命行為的孩子,就是被一句句”他還只是個孩子“的維護,縱容到這一步的。

即便是孩子,也沒有給別人帶來困擾甚至是傷害的特權。

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約束孩子的行為,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做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與成人相比,孩子對事態發展的預見性確實不足,但正因如此,孩子的行為才需要引導,需要成人不斷地為他設立邊界。

明辨是非不是一個天生的技能,不是孩子長大了就自然具備的,更不是”孩子還小“就可以無視的。

不知道那個5歲男孩的父母,是否曾經告訴過他,把一個幼小的孩子單獨關在電梯裡,究竟會發生怎樣的危險?

當然,除了對孩子外在行為的引導外,父母們其實更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一個內心有愛充盈的孩子,就不太需要通過惡作劇來找存在感。

如果孩子缺乏同理心,喜歡惡作劇,甚至有欺凌別人的情況,父母們就應該反思了。

自己是否經常打罵孩子?

是否常常忽視孩子?

孩子是不是經常遭遇挫折?

自己平時是不是對孩子所提的要求過於順從,已經模糊了是非的界線?

不要再模糊孩子的行為邊界,也不要在孩子心裡種下惡的種子,更不要相信“他還只是個孩子,再壞能壞到哪兒去”這樣的鬼話。

也許只是一時興起,也許是有惡意驅使,可父母的失職,不僅會讓孩子害了別人,也終將害了他自己。

【CIDY老師提示,瞭解孩子自身優點及缺點,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想要了解更多,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的鏈接,為您解答更多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