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說的那句話,你當真了麼

萬科對外說:活下去;然後,你當真了麼

要不要當真,來看看過去這十五年,萬科每次對外發出重磅信號之後,

自己都做了什麼

01

讓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回到十五年前

那個時候的萬科,週刊系佔據主導,對於行業重大趨勢,依然會聘用外部腦庫做行業支撐

2003年的萬科,聘請錫恩管理顧問公司的對“房地產業天花板”問題做專題研究。這個研究一做就做了一年,到了2004年,姜汝祥做了《美國房地產行業的演化與PulteHomes公司的戰略選擇》的專題演講

報告分析指出,2002年美國住宅市場規模是中國的20倍,而根據中國的人口基數,中國房地產大有可為

緊隨其後,萬科財務總監王文金髮言說,如果每年按照3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14年時,萬科的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

而這一年,萬科的銷售僅僅為63.8億,所以王石一聽到這個數據,非常生氣:“年輕人,你們不要這麼心浮氣躁,這是在搞大躍進。”

後來,前萬科週刊的主編全忠又做了一次研究,這一次研究的對象不是別人,是剛剛挑戰萬科而失敗的順馳,王石曾經因為老孫的一句話不悅,但是萬科並沒有研究順馳為什麼失敗,研究的重點在於:

如何快週轉

發現,順馳之所以可以那麼快,是因為將現金流玩到極致,一塊錢在公司體制內合理運轉可以激活無限的能量

外部趨勢很好,內在動力也夠,萬科正式發佈了《1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這是萬科發展歷史上第一份正式的戰略規劃

明確表明,萬科要在十年內做到一千億,這是萬科第一次對外告昭自己的野心,也是如今看來最坦誠的一次告白

事實告訴我們,野心不論如何的大,只要站在了風口,人人都在天上飛。

2010年,距離自己的十年計劃剛剛過了一半,萬科就完成了千億指標,全年銷售金額是1081.6億。

地產業內開始瀰漫一句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萬科的這份計劃幾乎讓所有房企都打上了雞血,這一股雞血幾乎就是從那時候一直貫穿至今,小公司三年過千億,中型公司千億起跳,大公司呵呵一笑,悄無聲息的把自己的規模做到了五千億

數字在房企老闆裡彷彿就是探囊取物

但是實踐告訴我們,做大做強在這個時候是對的,放棄對規模的追求在這個階段毫無疑問是浪費時代對你的饋贈

這是萬科第一次對外散發信號,正是因為這個信號異常之精準,所以很多房企養成了,以萬科為標杆,以萬科馬首是瞻

02

但是下一次的信號彈釋放,似乎就有點不一樣

時間點來到了2012年,這一次鬱亮拋出的是白銀時代論,過往房地產在快週轉的帶動下,確實是黃金時代,賺錢是一件不太難的事情

相比較黃金的白銀,很顯然萬科在強調,市場會比以前要更加艱難

鬱亮指出:“住宅市場不可能永遠增長下去,不出10年,我們會看到行業的天花板。”

當時給的依據是中國城鎮戶均套數約為1套,所以這個行業不會無休止的發展下去。這個數據被鬱亮一直在使用,直到前陣子鬱亮的對內講話,這個數字變成了1.5,似乎中國房地產將要走到了盡頭

當然,也有人真的為白銀時代這個觀點買單,著名的地產網紅潘石屹,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開始,企業開啟快速的收縮戰略,soho中國也真的很久沒有在地產這個舞臺上跳舞了

但是當我們還在咀嚼白銀時代到底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很多人似乎忘了萬科內部對外釋放的一個數據

2012年,萬科董秘譚華傑牽頭又做了一個研究報告,很有意思的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居民部門利息保障倍數”,認為只要這個數字高於1.5,那麼房價就不存在下跌的可能性

什麼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儲蓄值,只要高於房貸待還利息總和的1.5倍,房價就不會跌,注意,這裡指的僅僅是利息

在2015年的時候,萬科測算了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已經不僅僅是高於1.5了,這個數字是10.4,換句話來說,哪怕每年房價按照20%的增長,到了2025年也不會超過安全邊際的1.5

而這個觀點就沉在萬科自己的體系內,完全沒有對外傳播

不過有趣的是,就在喊出了白銀時代這個口號,似乎像2004年的千億計劃一樣引起的轟動效應,那時候大家打雞血,這時候大家開始焦慮

但是悄然間,萬科為自己儲備了足夠的現金,2014年萬科的年報上現金高達627億之多

這麼多現金幹嘛用的,那時候拿地還不需要用自有資金,如果沒猜錯的話,應該是做好準備,隨時出手收購那些被嚇癱了的企業

嘴上說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只是稍微不湊巧的是,提出白銀時代後的2015年,樓市剛好迎來了大年,信貸寬鬆,土地出讓踴躍,恆大、碧桂園、融創也在這股浪潮裡快速的崛起。

恆大碧桂園分別坐過老大的位置,融創也對外說著,這不是白銀時代,而是鑽石時代

而萬科放在賬上的資金,沒有收購太多的房企,後來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收購了印力和普洛斯

這也算機緣巧合,商業和物流兩個板塊裡的鋪設,萬科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多元化的戰略,熱帶雨林也好,八爪魚戰略也好,萬科真正意義上開始轉型,白銀時代後,萬科提出了萬億市值

回望白銀時代這個口號下萬科的嘗試,有猜對的,也有猜錯的,也有機緣巧合的,

但是這一輪後,依然有人追求萬科的腳步,後面陸陸續續大量房企也開啟多元化的生存模式,除了房地產開始佈局其他產業,前陣子大家集體的改名也暗合了這樣的規則

起碼在資本市場領域來說,單純的房地產顯然沒有多元化戰略來的討巧

當然真的吃虧的,還是那些放棄房地產的這些企業

03

前兩天,萬科那句活下去,很醒目,很直接,紅底白字,貼在上面都有股無聲的力量

這句口號在朋友圈引起了共振,說實話這句話的力量比2014年的白銀時代更加直接也更加讓人焦慮

如今這個時代裡,確實太多的房企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未來,活下去這個詞讓人感慨,萬科都要活不下去了,我們是不是死定了

嗯,一樣的,看口號之後我們依然再看萬科具體做了什麼

萬科的賬上現金,2018年中報已經飆升到了1598億了,不僅如此,之前鬱亮的內部說話,回款目標是第一指標,要求的回款是6300億

毫無疑問,萬科一定不會活不下去,某種程度上,萬科還可以活的很精彩

活下去這個詞,更像是萬科對別人說的:“如果活不下去,我可以接盤。”

這樣的話更像是我小學時候特別討厭的同桌,每次考試結束後都會和我說:完了完了完了,這次我死定了,只考了98分

看他這樣你能怎麼辦,還不是買點零食給他,讓他給我抄點答案

其實如今這個世道里,焦慮到處都在瀰漫,行業依然很是艱難,萬科這個老大哥如今對外說出這樣的話,對於旁觀者需要做三個決定

面對活下去這樣三個字,你可以像2012年時候的恆大碧桂園融創,不理萬科依然保持高速發展的戰略,追求你的千億萬億目標,也可以像2014年時候的龍湖,也開啟自己集團多元化的腳步,更可以像潘石屹一樣悲觀絕望,然後儘快的離開市場

對一句話,你讀到什麼,其實是你自己的事情,和萬科無關,也和任何人無關

自己做決定,以及決定後結果怎麼樣,一切都需要時間過後去回望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真的被嚇到了,可以嘗試著讓萬科恆大碧桂園融創他們收購,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世道不好是客觀事實,而通常來說世道不好的行業裡,大公司吃掉小公司,小公司拿錢去度假,都是各取所需

04

我剛進入公司的時候,我的同事和我說,每個人都有三副面孔,第一幅是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設,第二個是別人眼裡的人設,第三個是真實的自我。我們每次的言行,都在構建這三個人設,但是很奇怪這三個人設都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萬科的這句活下去,更多的在我眼裡是構建別人眼裡的人設,世道很慘我要活下去,讓其他房企都小心

萬科能說出活下去這句話,本質上是來自於坦然,真正看透市場的人,會根據市場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對內儲備糧草,對外釋放人設

哦,對了,關於那個居民部門利息保障倍數,在2018年也確實下滑了,變成了多少各位知道麼

3.87

下滑了很多,但依然距離1.5有很長的距離,現在再來測算,扛到2025年依然沒有問題。而且這個儲蓄值尚未計算一個家庭的其他資產

房地產這個行當就是這麼奇怪,每當我們以為他不行了,但是熬一陣子後回頭看,自己遍體鱗傷之後,別人多半活的還好好的

別人為什麼可以活的很好,因為別人總是比你更好的做出判斷

所以寫到這裡,大家應該會想起一個很有趣的段子,三個人坐電梯,一個在電梯裡高抬腿,一個在電梯裡用頭撞牆,一個在電梯裡做俯臥撐,出了電梯後別人問他們怎麼上來的,他們都說自己是跑步上來的,用頭撞牆上來的,做俯臥撐上來的,沒有一個說自己是坐電梯上來的

而這三個人,就是三種開發商,高抬腿的就是快週轉的,用頭撞牆的是多元化的,做俯臥撐的是做產品的,他們在對外訴說自己成功經驗的時候,都忘了自己裝在中國城鎮化這個大電梯裡

如果不能清晰的認知當下,也就不能清晰的認知自己,好時代的時候輿論混雜沒人發現,差時代的時候活不下去,這其實一點都不冤

不論如何,真正在一個行當的高手,總是會在當下這個時代裡做些事情,讓企業可以基業長青

鬱亮有一句話說的無比真誠:沒有偉大的企業,只有偉大的時代

最後貼一張圖

萬科說的那句話,你當真了麼

作者,真叫盧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