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十步,輕鬆讓你成爲調研高手!

來源丨人民日報、秘書工作

掌握這十步,輕鬆讓你成為調研高手!

01確定選題

能不能一年拿出兩三篇有分量、對決策有幫助的調研報告,關鍵在選準題。題選得準,調研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如何發現調研題目?主要有幾點技巧:

一是選大中見小的題或小中見大的題。大中見小,即站在黨委、政府的高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跟上領導的關注點,力圖與領導思維合拍共振。小中見大,就是開小口,像打井一樣,往縱深挖掘,不見清泉不罷休;切忌破皮即止,泛而不深。

二是選量中見質的題或靜中見動的題。量中見質,即認真分析量的變化,並從量的變化中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途徑及規律等。靜中見動,就是要從事物總體穩定的狀態中看到局部甚至點上變動的狀況,把握變動的走勢和結果。

三是選熱中見冷的題或喜中見憂的題。熱中見冷,即是對社會熱點不要人云亦云,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熱問題冷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喜中見憂,就是抓住那些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早研判,預提對策,為領導科學決策搶佔先機。

02鑽研材料

對一些不熟悉的領域,調研前必須先進行一番“頭腦武裝”。要本著“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態度看材料,儘可能廣泛收集、閱讀、消化那些與調研題目有關的政策、法規、文件以及專家學者的理論文章等,領會中央和上級黨委有關指示精神,瞭解過去的歷史背景,掌握現時的發展動態等。研讀的材料越多,就越能吃透上情、吃透前情,心中就越有底。

03擬定方案

調研方案的擬定需要深思熟慮,通盤考慮。至少須明確以下“五要素”:

一是明確調研目的。調研目的是全部調研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所以在調研活動開始時,就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要搞這次調研?如何搞好這次調研?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等等。

二是圈定調研範圍。在擬定調研提綱時要確定調研所涉及的領域、調研的地點以及調研活動的起止時間。內容、地域、時間三方面明確了,就等於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就能對調研活動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

三是擬製調研提綱。提綱要“專業”、細緻,不能籠而統之、大而化之。一定要把內在的邏輯關係掰開揉碎來分析。不能憑老經驗套說“三句話”:總結經驗就是某某工作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幾點啟示;研究問題就是某某情況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對策建議。這樣的“提綱”過粗過淺,很難啟發和引導人作深入系統思考,調研效果定會大打折扣。

四是選擇調研方法。調研方法既要有利於讓調研主體聽到真話,瞭解實情;又要有利於讓調研對象暢所欲言。要綜合交替使用訪問調查法、會議調查法、現場觀察法、統計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追蹤調查法、互聯網調查法等多種方法。尤其是要善於利用“網絡問政”平臺,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

五是抽調得力調研人員。調研人員一定要是熟悉調研專題相關情況、政策水平高、調研能力強的業務骨幹,絕不能濫竽充數。如果是參與單位多、人員構成參差不齊的調研活動,一開始就要明確分工,尤其是要儘早確定主要執筆人。分工明確了,調研中自始至終就會有人用心聽、用心記、用心想。

04商定行程

提前與調研目的地的相關部門溝通,確定合理的調研行程是調研成功的保障。行程安排要科學,不能圖省事、怕麻煩、舍遠求近,更不能信馬由韁,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事先溝通最好能“兩上兩下”,充分協商,敲定座談會、調研點、訪談對象等。一場調研座談會的時間一般宜控制在2個小時內,參加人數最好不超過8人。調研點的選擇要注重有代表性,先進的、中等的、落後的都應該有。時間安排上要預留機動時間,既便於查漏補缺“回頭看”,也便於適當擴面瞭解新情況,觸發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

05報批備案

這一步主要是將完善的調研工作方案報分管或主管領導審定。這是報備案,也是樹立調研權威性的必經程序,無論如何省不得。

06發出通知

調研方案經領導批准後,要儘快向調研目的地的相關部門發出調研通知。一般寫明調研目的、調研提綱、調研人員、調研時間、調研方法以及有關要求等。通知越明確具體,相關部門越好操作。發通知要有一定的提前量,方便調研對象對照要求自查自糾,先期寫出數據確鑿、內容翔實的彙報材料。另外,除非萬不得已,調研活動最好能避開休息日和法定假期。

07實地調研

調研重在一個“深”字,身子沉下去,才能眼到、耳到、足到、心到。調查是否深入關鍵在於能否全面掌握第一手情況。調研既要按調研提綱進行,又不要受提綱侷限。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瞭解情況,力求詳細佔有真實的第一手情況,準確把握問題的癥結,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08撰寫報告

撰寫調研報告是調研工作出成果的重頭戲,要在三個方面用力:

一是謀篇佈局搭框架。在動筆之前,要先提煉主題,然後再圍繞確定的主題來謀劃和構架整篇調研報告,整體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又有幾個層面?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調研報告的框架一般有幾種模式:反映情況類——“基本情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經驗總結類——“主要做法+成效+啟示”;揭露問題類——“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對策建議”;研究探討類——“情況介紹+研究意義+對策建議”等。

二是精挑細選定材料。調研得來的材料是蕪雜的,就像一盤“粗蔬”,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什麼舍什麼,最費斟酌。材料的選擇要求“準”、求“新”、求“精”,抓住那些“一碰就響”的情況、“一針見血”的問題和“一目瞭然”的典型,把筆墨集中用在與主題關係密切的內容上。

三是精雕細刻“搞裝修”。擬稿和改稿要經過一個“短—長—短—精”的過程。在寫作成文的過程中,要符合三個標準,即:分析求透,分析問題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內容求實,報告中提煉的觀點、指出的問題必須切中時弊,所反映的情況、採用的數據必須真實準確,提出的對策必須切實可行。文字求簡,要有一說一,不說多餘話,不說題外話,不說同義重複的話;可以選擇一些生動而又有說服力的民間俗語,可以舉一兩個典型事例,也可適當運用信息含量更豐富的圖表。有時候,幾張照片或一段音頻視頻資料所包含的信息容量勝過萬語千言。

09徵求意見

“一人智短,三人智長”。調研報告,尤其是那些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專業性強的調研報告,在初稿寫就後,應分送有關部門徵求意見,修改完善。這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需要,也是提升調研報告權威性的需要。徵求意見的範圍主要包括調研對象、與之相關的業務部門、專家學者等。經過這一步,調研報告肯定能集思廣益、“保值增值”。

10上報下發

調研報告寫就後最忌束之高閣。要及時以適當的形式呈報相關領導,發送相關部門。可請職級更高的領導出面召開協調會,敦促有關地區和部門迅速採取措施,解決相關問題。只有讓調研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對策建議進入黨委、政府的工作議程或決策程序,最終推動相關問題解決,調研人員才算“功德圓滿”。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要“身入”更要“心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