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李錚的《呂端全傳》《張華傳》是兩部書寫歷史名相,向歷史發問,向民族脊樑致敬的長篇小說。書中的主人公,讓有實力的廊坊擁有了文化底蘊和文化尊嚴。作者在書中復活了他們,其成就不可小視。

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歷史小說是一種有規定性的自由動作,比其他小說創作多了一層限制。李錚迎難而上,他始終立足於中華傳統人文思想,提倡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弘揚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使作品具有向上的思想、藝術的力量。兩部小說從本土歷史資源中獲得創作素材,堅持圍繞“人”來寫作的原則,講求“博考文獻,言必有據”,真實再現“正史”所載的歷史內容。在明晰的“地點感”的基礎上,比較嚴格地遵從人物、事件發展的“時間序列”進行描述,同時注重發揮虛構、想象的功用,以增強小說的文學性和趣味性。所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使小說的現實比官修的文獻資料和野史資料更有良知、正義,更血脈流轉,人氣瀰漫。透過有溫度的文字,讓讀者更能接近歷史的本相。這都是作者於動筆前“深入歷史,辨析歷史,又跳出歷史”的重要收穫。

兩部小說相比較,同樣洋洋八十萬字,有長度,具厚度,呈現一種繁衍、彌散的氣象。《呂端全傳》歷史官場文化氣息較強烈,呈正劇形態,常可以從中讀出笑聲;《張華傳》歷史文化氛圍較濃,呈悲劇形制,常能從中讀出淚水。兩名主人公的區分度比較鮮明:同是一代名相,報國濟民,一身正氣,才華過人。但是,呂端的性格中突顯的是責任、智慧,側重於仁德,以仁安民,對皇權保持戒備和距離,能躲則躲。張華形象突出的是道義、情義,側重在義德,循義正己。職位的幾次變遷,沒有動搖其對皇權的幻想,往往犯顏直諫。懷有宿命之見,更感性。中國古代經典之中,孔子尚仁,孟子講義,老莊避世,墨子力主重賢人。這些都是中華倫理核心道德之要義。二位名相身上閃爍的,無疑是仁義大愛的不朽光暈。隔著厚重的文字,我們彷彿看到呂端、張華們擔道義、濟蒼生、金石玉振的民族脊樑的面影。

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兩部傳記,在宏觀上重“出處”,在微觀上講情趣。敘述時將人物事件的記錄文獻一一標出。這種“文言注白話”的形制,可視為作者的一種敘事策略。這樣一來,可使作品擁有一種追求本源、堅實可靠、交互映證的效果。同時也不同程度地阻礙了小說流暢敘述的語流。是特性也是不足。標註之外,兩部作品的語言節奏、方式、韻律等,都比較適宜講說,象古代的話本,具有較強的適聽性。作品裡的隱性說書人,或“慢慢道來”或“斷水抽刀”,總之口才出眾,且捕捉生活細節和歷史掌故的能力令人佩服。歷史的每個瞬間,其實都是由人來承受的,因此,寫小說就是細節的不斷創造和更新。譬如《張華傳》中,許多歷史細節、人物細節讓人印象深刻:張華戍邊遇嚴寒,“鑿冰取火”;他與劉貞門不當戶不對,說書人“畫龍點睛”:“優越感是婚姻的大敵”,極象話本中的“穿插”技巧,直截觸及婚姻的底牌,直達人性的縫隙;再者,張華遇難前夜,院內桑樹一夜變成柏樹,富有天命告知的神秘感;司馬炎稱帝,妃子們爭寵,在皇上的羊車到來前,在門口種上苜蓿,用以誘惑羊來吃,藉以留住皇上。更有精明者,往苜蓿葉上撒鹽水,進而滿足羊和皇帝的口福;長陽公主劉薇,為復仇不惜以性為武器,宣示對暴君的憤怒、抗拒,致使暴君司馬昭命喪於淫;復仇女神吳丹,美顏多才,於結婚前主動毀容,半邊臉變成魔鬼,受盡熬煎,“生而無趣,死而不懼”,為恨狂痴,藉助賈南風興風作浪。她一體兩面,廣施手段,將司馬諸王玩於股掌之間。十六年間,竟然鼓動發生了八次諸王叛亂,終致司馬王朝跌入“五胡亂華”的泥潭。吳丹終於報仇雪恨,成為勝者。“真悲無聲而哀”,作品把苦難人物,塑造成為悲劇人物,具有了審美意義。

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再者,小說同樣寫死亡,巧用“險筆”,異彩紛呈:劉貞之死,讓人惜;王婧之死,令人痛;綠珠之死,令人敬;張華之死,令人憤;賈南風之死,令人快。這些非正常死亡,有力地揭示出生命的悲愴與無奈。人性的差異,恍如雲霓。由於小說細節的不斷更新,烘托了作品的悲劇氛圍,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題。

兩部長篇傳記式連環體的藝術結構,依然顯現“大時空,粗線條,寬銜接”的三大特性。在結構的鏈條上,主要人物貫徹始終,其他人物、事件纏繞左右,或流轉出沒,或前後補綴,或借針穿插,高低遠近,尺寸分明。《張華傳》有的段落,如關於《石崇傳》的分析,不在情節之中,卻在結構之內。並非結構的溢出。

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大凡好的人物,美的事物,一般都難以寫好;不太好的人、事和有缺陷的人物,壞人等,都容易寫成功。陰邪皇后賈南風,荒淫皇帝司馬昭等,幾筆就畫活了。劉伶口吃、善舞、嗜酒成性;王戎,吝而不貪;相面大師管輅,料事如神,看破天機,預測禍福,無所不能。賈平凹曾解釋說,人做事久了,“神”就上身了。《相經》載:“性命著於形骨,吉凶表乎氣貌”。寒門子弟張華,聰明蓋世,用情深篤,然而,古語有“慧極必損,深情不壽”;他滅蜀伐吳,功名卓著,“千尋鐵鎖沉江底,一遍降幡出石頭”;然而,古語有“勇略震主者身危”等在那裡。在封建社會,奪帝位者,不是豪族,即是流氓。專制政治的特點,就是不準有獨立的人格的存在,它需要的是奴才。所謂君臣之誼,實為與狼伴舞。性情乖張,怪癖的管輅、河瘋子等,畢竟是玄學哺育的高人,他們窺破了張華“賢良治世無善果,身死族滅悔已遲”的結局,不是因果報應的迷信,確有蛛絲馬跡可尋。他們如同《紅樓夢》裡的“空空道人”,為作品增添了藝術的神秘感和醒世功能。

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張華一生,敬天地,忠社稷,孝雙親,和妻女,友姊妹,信朋友,救國危,有擔當,富文采。這樣一個賢才,最後落得殺身滅族之禍,令人痛惜,足證封建社會的罪孽。這樣的歷史悲劇,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封建政體的批判否定精神。陶潛有詩云:“其人雖已滅,千古有餘情”。張華的仁德和義德,氣節與風骨,燈盞一樣,永遠是中華民族溫亮的光源。

張東焱:幽州血脈 燕趙風骨——評廊坊作家李錚兩部近作

六年前,我曾有專論《呂端全傳》的文章發表,這裡對呂端諸人的涉獵較少,以免重複。如有不當,請大家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