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金融體系難以支撐新經濟發展 急需改革

現行金融體系難以支撐新經濟發展 急需改革

一份叫做《2018·徑山報告》指出:現行金融體系已難以支撐經濟發展。過去成功地支持了要素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金融體系,今天迫切地需要轉型。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最重要的方向是強化市場機制,並建立市場化的金融監管。金融資源的配置還不平衡,服務實體經濟還不充分,尚未完全構建起能夠匹配現代需求的金融體系。目前,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已是當務之急,急需補短板。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當前最重要的挑戰不是市場化走過頭,而是市場化遠遠不夠。他認為,金融體系的現代性應該體現在市場機制上,具體有三個方面:一是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二是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要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三是改善監管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對於市場化改革方向,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很必要,又很悲哀。改革開放40年了,竟然還在市場化改革方向上與要不要私營經濟上爭論不休。這絕不是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好現象。

粗略看完報道後感覺題目很唬人,但內容空洞無物,完全是利用傳統思維談論傳統金融體制改革與監管。這些問題都是老生常談,基本沒有多少新意,不必再費口舌與電腦資源,關鍵在於改與不改或者是否想改。

這個也不奇怪。因為目前在經濟金融專家與官員隊伍中,基本都是接受傳統經濟體系下的傳統經濟金融理論培養起來的。他們腦子裡有計劃經濟思想殘餘,後來在國外或國內學習了一些西方經濟金融理論。他們的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計劃經濟學與西方經濟金融學理論的混合物。

在上述根深蒂固思想支配下,造就了今天的經濟金融監管體系。這個體系在一段時間裡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總體是效率低,制約發展與創新的成份大。

進入本世紀後,整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全球性變化。與互聯網誕生、生物技術發展、通信技術變革等為標誌的第三次浪潮撲面而來後,對傳統以線下經濟金融為主的模式帶來了一定衝擊,但是衝擊不那麼明顯。那些傳統思想體系的專家學者以及官員尚能繼續有市場,話語權尚有說服力。

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物聯網技術、個性化定製、傳感技術、VR、AR、MR等為標誌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撲面而來,對線下經濟金融的傳統思維模式帶來了巨大碰撞,直接挑戰傳統專家的理論基礎,直接衝擊傳統官員的管理經濟與金融的能力。

無論你是國內著名大學培養的,還是美歐等包括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培養的經濟博士,回中國後變成專家,有些當了高官。但是你們的線下經濟金融理論思想基礎已經徹底過氣落伍了。而這樣一批傳統思維人士,目前佔據著中國經濟金融專家團隊的主流地位,佔據著中國經濟金融管理的要害部門。

正因為如此,面對新經濟新金融新科技,在管理上要麼束手無策,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要麼一管就死。目前對新經濟業態的管理,特別是對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的管理就是這個嚴重問題。

現行金融體系難以支撐新經濟發展 急需改革

問題出在用傳統的線下經濟金融思維來管理線上經濟金融模式;用傳統經濟金融政策,來管理新經濟新金融新科技。

最可怕的是想法設法,找出各種理由來闡述利用傳統思維與制度來管理新經濟新金融新科技模式的正確性。

僅就傳統金融與新金融來說,除了金融本質的信用一樣以外,金融現實的形式、操作,信用獲取的方式方法,金融交易的平臺場所效率,金融風險防範的手段,都已經完全不一樣或者說不是一個東西了。

你怎麼能拿傳統管理監管金融那一套來監管新金融呢?

因此,現行金融體系包括金融監管體系,已經很難適應新金融新科技的發展。當務之急是加快改革步伐,制定出適應線上新金融發展的金融體系包括監管制度等。這才是現有金融體系難以適應和支撐經濟發展的重點與要害部位。而不是繼續在傳統金融體系裡打轉轉。

現行金融體系難以支撐新經濟發展 急需改革

因此,急需吸收一批新金融新科技的理論與人才進入到各級金融監管部門,進入到經濟金融管理決策層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