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

——岳陽改革開放發展掠影

亞平 吳廣 夢君 江華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也催生了岳陽這座江南重鎮,美麗著這片富饒神奇的土地。

天翻地覆慨而慷

40年風雨兼程,40年碩果累累,古老的巴陵大地發生了滄桑鉅變。在岳陽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岳陽全市上下團結一心,艱苦創業,全市發生城建大變化、產業大變革、交通大變遷、開放大突破、生態大變樣。

岳陽,已成為湖南發展的重要增長極。9月17日,岳陽“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首場發佈會上,岳陽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周文健說,改革開放以來岳陽實現了綜合實力大躍升,1998年持續至今,岳陽GDP總量位居全省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2017年,岳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987年的24倍和1983年的47倍;岳陽先後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天翻地覆慨而慷

城建大變化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上世紀80年代,岳陽城區蜷縮在京廣鐵路以西的狹長地帶,只有幾條窄窄的街道,建築物也就是兩三層。西抵南嶽坡、洞庭湖岸線,城北是北門渡口,城南是貯木場。沿湖岸邊,建築物高低錯落、凌亂不堪,號稱“天下樓”的岳陽樓,只佔著彈丸之地。頭枕著煙波浩渺的洞庭,城市顯得格外瘦小。

岳陽市委、市政府認為,城市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名片”,更是對內發展的“龍頭”,跨過京廣鐵路、建設岳陽新城刻不容緩!很快,巴陵大橋建成通車,城市中心由南正街東移到東茅嶺,大橋商貿區成為店鋪雲集、商業繁榮的岳陽“王府井”,邁出了新城向東的堅實步伐。

通過大力實施“東擴、北靠、西聯、南延、中提”戰略,岳陽的城區範圍從改革開放之初偏居一隅的老城區,逐步擴展為目前3個行政區和3個非行政區的發展格局,建成區面積由不足4平方公里拓展到120平方公里,打造了岳陽樓新景區、岳陽東站、文化藝術會展中心、金鶚山公園、王家河生態旅遊休閒走廊和歷史文化記憶長廊、環南湖旅遊交通三圈、岳陽體育中心等一批標誌性工程,城市生態品質、宜居水平逐步提升。

四十春秋風和雨,八千里路“城”與“市”。岳陽市先後完成4次城市規劃編制,城市骨架迅速拉開,擴容步伐全面加快,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組組數據見證岳陽城建的步伐:城鎮化率由1983年的10.1%提高到2017年的57.2%,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城和中心鎮為節點、各鄉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

以城帶鄉,共同發展,該市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規範村民建房和農村“空心房”整治,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湧現出一批美麗鄉鎮、美麗鄉村。岳陽先後獲評全國宜居城市百強、中國十大活力休閒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城鄉一體共發展,推動岳陽由閉塞走向開放,由分隔走向一體,從夢想走向輝煌,譜寫了一部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史詩!

天翻地覆慨而慷

產業大變革

湖廣熟,天下足。地處洞庭湖平原、長江之濱的岳陽,歷來是農業大市,糧、魚、棉、豬是岳陽傳統農業的王牌。進入新世紀,岳陽一手抓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一手要抓工業化,而工業化是以中石化巴陵公司(原嶽化總廠)和長嶺煉化公司為主體的現代工業。

僅有石化產業是不夠的,所以要發展本土現代工業。“改革開放40年來,岳陽產業園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目前全市共有省級以上產業園區11個,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海關特殊監管區1個(城陵磯綜合保稅區)、省級工業園區9個。2017年,全市產業園區實繳工業稅收141.86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稅收的95.8%。”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夏安民告訴記者。

近年來,該市積極開展園區大會戰、產業項目建設年等活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引導園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特色產業集聚發展來勢喜人。11個產業園區有7個進入全省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前50強,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在申報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綠色化工產業園在全國601家化工專業園區中躋身前30強。目前,岳陽已經成為亞洲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催化劑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浮標釣具生產基地和磁力設備產業化基地。

岳陽產業發展走勢強勁,已發展成為中南地區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航運物流基地、電力能源基地、再生資源基地和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形成了石化、食品兩大千億產業有力支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多點發力的產業格局,逐步實現從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和“三產”旺市的歷史性轉變。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83年的40.8:45.8:13.4調整為11.1:43.8:45.1。在這組跳躍式的數據背後,見證的是40年篳路藍縷和滄桑鉅變,勾畫的卻是一幅幅美麗幸福的巴陵勝狀。

天翻地覆慨而慷

交通大變遷

岳陽東接長三角,南倚長株潭,北望武漢城市圈,承東接西,交通南北,區位優勢突出。交通強,則優勢強;交通活,則岳陽活。

一個個出行方式的變遷,忠實見證了560萬巴陵兒女幸福指數的上揚走勢:岳陽走過了從步行時代到單車時代到汽車時代,再高鐵時代,最近進入航空時代的光輝歷程,交通出行方式深刻變革,建立健全了岳陽水、陸、空立體交通空間。京港澳高速、武廣高鐵、杭瑞高速、三荷機場以及岳陽大道、臨湖公路、G240岳陽縣城至湘陰公路的建成投運,無不記錄著岳陽交通設施的跨越發展。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不少岳陽人知道,以往從湖濱出發到岳陽火車東站,需走南津港大堤,然後穿過主城區。“如今,這條老路線改了!”2017年,岳陽市民歡欣鼓勵,臨湘至湖濱公路已全線貫通,首條城市環線成氣候,原本需50分鐘的車程,減少至20分鐘,緩解了主城區交通壓力。

截至目前,岳陽全市通車總里程達到20479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94公里,二級及以上國省幹線公路達到1288公里,四級以上航道里程達到326公里,鐵路通車裡程達到454公里,高鐵可直達19個省區市,公鐵水空立體交通體系初步構建,“內部縱橫成網、外部配套成環”的路網格局初步確立,市域1小時交通圈、中心城區30分鐘交通圈初步形成。

民之所需,政之根本。對於岳陽市委、市政府而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奮鬥目標,發展才會有強大而厚實的民生根基。40年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岳陽,還不曾體味幸福生活的真諦,而今,隨著民生工程年年推進,幸福的足音已經響徹城市每個角落,滿足的表情寫意在老百姓的眉間心上。

天翻地覆慨而慷

開放大突破

岳陽是一個港口城市,長江有163公里湖南岸線全在岳陽,這裡還有長江三大名磯之一的城陵磯。1992年,岳陽被列入國家首批“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對外開放步入快車道。

2004年開始,岳陽大步拓建松陽湖,新港區,城陵磯深水碼頭。2009年,城陵磯新港一期竣工,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依託城陵磯新港,先後獲批設立並建成運營“一區一港四口岸”,成為全國唯一擁有6個國家級口岸平臺的地級市,已開通城陵磯至日韓、港澳和洋山港直達航線、岳陽至東盟和澳大利亞接力航線。2017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萬標箱,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22.7億美元,躍居全省第3位。同年,城陵磯綜合保稅區共完成進出口貿易額14.8億美元,成為湖南名副其實的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更讓岳陽人自豪的是,2016年和2017年,岳陽連續兩年進入“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先後與日本沼津市、美國泰特斯威爾市、加拿大卡斯爾加市等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2017年,首次在俄羅斯、蒙古舉辦產業對接洽談會,境外投資企業增至36家,覆蓋20多個國家。

天翻地覆慨而慷

生態大變樣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到岳陽,一不留神就會跌入汪洋恣肆而又氣吞山河的浩瀚中,岳陽頭枕長江、懷抱洞庭,那是江湖名城的精氣神。建設守護“水美、水清、水活、水利”的江南生態之城,這是岳陽市民的追求與夢想。40年風雨滄桑,岳陽,在“先憂後樂,團結求索”精神的氤氳中,寫下了一段段生態文明建設的壯歌。

近年來,省市加大了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洞庭湖水環境治理工作,特別是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岳陽時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這是總書記對岳陽的特別關心和厚愛,全市人民倍感振奮和鼓舞。

岳陽市委、市政府趁勢而為,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定措施,先後出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方案》《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多個文件,重點開展長江岸線修復、黑臭水體整治等七大行動和實施農業面源汙染等九個全覆蓋治理措施。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也全面進駐岳陽開展水環境治理。

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光明表示,岳陽治理效果明顯:全市圍繞沿江沿湖生態保護,先後關閉關停退出超標排汙企業47家;全市18個園區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洞庭湖區實行全面停止採砂;長江岸線39處非法碼頭全部拆除復綠;自然保護區內44處砂石堆場全部關停;清退洞庭湖區域歐美黑楊五千餘畝;洞庭湖區所有大小河流全面實施“河湖長制”。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劉光明說:“當前,岳陽正在做大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打造長江中游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中心,這些都將為岳陽發展賦予新定位。”

攝影:徐典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