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好多寶媽熱衷於“補補補”,寶寶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不是擔心缺鋅就是缺鈣了。

發現寶寶不愛吃飯、頭髮稀黃、手上長倒刺,就懷疑寶寶缺鋅了,然後趕忙帶寶寶去做微量元素檢測

寶寶挑食厭食,是缺鋅嗎?

微量元素檢測缺鋅靠譜嗎?

寶寶缺鋅了,是食補還是藥補?

今天,科大大在一篇文章裡說清楚。

寶寶不愛吃飯,是“缺鋅”惹的禍?

➤ 不愛吃飯≠缺鋅!

飯菜難吃、餐具顏值太低、寶寶心情差、填鴨追喂等,都會影響寶寶吃飯的積極性。

所以,寶寶“吃飯難”這件事,與其全賴“缺鋅”,不如調整餵養習慣、多花心思在輔食搭配上,讓寶寶對吃飯感興趣。

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 這2種情況也不代表缺鋅!

● 頭髮少而黃:

頭髮的髮量和髮色,主要是由遺傳因素和自身生長髮育速度決定,只要保證營養均衡,1歲後會慢慢改善。

● 手上有倒刺:

過度乾燥、過度洗手、經常摩擦粗糙物體等,都會使指甲周圍皮膚乾燥發生剝離,形成倒刺。把手洗乾淨,用指甲刀輕輕減掉,然後及時塗抹潤膚霜即可。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缺鋅?

➤ 微量元素檢測不靠譜!

早在2013年,微量元素檢測就已被國家衛計委“叫停”了!

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微量元素檢測不能真實反映寶寶體內的實際情況,參考意義不大,必須要結合膳食情況、發育指標、血液中的含鋅量這3方面綜合判斷。

所以,再遇到那些夾個手指就能知道缺這缺那的“免費檢測”項目,扭頭就走~這是個坑,跳不得!

那有沒有什麼可靠的檢測方法?

有!

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權威機構推薦2項作為缺鋅風險的評估指標:

①聯合使用生化指標(即測量血漿/血清中的鋅含量);

②日常膳食中的含鋅量和反應兒童發育狀況的一些功能性指標。

但是!

我們沒有必要特意去做以上2項評估檢查,因為在生活中就可以自查寶寶是否缺鋅!

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 看飲食中鋅的攝入量!

這是判斷寶寶是否缺鋅的最簡單可行的方法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我國對鋅的推薦攝入量進行了下調: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0-6個月:推薦攝入量1.5mg/d(2000年),2mg/d(2013年);

7-12個月:推薦攝入量8mg/d(2000年),3.5mg/d(2013年);

1-3歲:推薦攝入量9mg/d(2000年),4mg/d(2013年);

4-7歲:推薦攝入量12mg/d(2000年),5.5mg/d(2013年)。

➤ 這4類寶寶最要補鋅!

下面這4類寶寶,缺鋅的可能性很大,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補鋅!

① 特定的早產兒;

② 長期腹瀉的寶寶;

③ 腸病性肢端皮炎患兒;

④ 經專業評估後,確定缺鋅的寶寶。

預防首選食補!

0-6月齡:2mg/d

寶寶每日奶量約750ml,每100ml母乳中約含0.28mg鋅,因此母乳中的鋅足夠了;奶粉中添加了較多的鋅,也無需額外補鋅。

7-12月齡:3.5mg/d

6個月後,母乳中的鋅含量逐漸下降,因此,除每日奶量600-800ml外,要及時添加輔食,選擇強化鐵的米粉以及肉類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仍沒有太大的缺鋅風險。

1-3歲:4mg/d

12個月後,母乳中的鋅含量進一步降低,因此,除每日保持約500ml奶量外,母乳餵養的寶寶,建議從食物中攝取4mg左右的鋅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每100ml奶粉中含鋅0.5mg以上,奶粉中可攝取2.5mg以上的鋅

開始喝牛奶的寶寶,每100ml鮮牛乳含鋅約0.42mg,牛奶中可攝取2.1mg的鋅

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這4類寶寶易缺鋅,鈣鐵鋅不能一起補?

簡單總結:

鋅在很多食物裡都有,一點也不“稀罕”!

如果寶寶奶類、肉類、蛋類等動物性食物攝入充足,沒有影響鋅吸收的疾病,寶寶真沒有傳說中那麼容易缺鋅!

藥補要注意劑量!

發現寶寶飲食不均衡,懷疑寶寶鋅攝入較少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鋅製劑。

① 按照體重計算劑量!

一般孩子缺鋅時,每天補充的元素鋅是1mg/kg/d,療程是1-2個月。

例如,葡萄糖酸鋅7mg相當於元素鋅1mg,15kg的孩子每天補充元素鋅15mg左右,即葡萄糖酸鋅100mg左右。

目前,世衛組織對兒童口服鋅的最大可耐受劑量為23mg/d,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還會影響鐵、鈣、銅的正常代謝。

② 不建議鈣鐵鋅同補!

一起吃進去後,它們會相互競爭,比如,鐵吸收多了,鈣和鋅就少了。

因此,建議錯開時間補充,遵守“先補鋅,後補鈣”的原則,可早上補鋅、晚上補鈣,服用時最好間隔2-3小時。

科長碎碎念

“補鋅麼?”

“補!”

“怎麼補?”

“吃!”

鋅在很多食物裡都有,相比那些瓶瓶罐罐的補充劑,不如寶媽親手做的美食來得健康!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更多育兒難題,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庭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