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追求「雙贏」並不理想 貨幣政策面臨調整

中國央行三季度流動性投放明顯減少,同時“鎖短放長” ,努力維持“中性”的穩健貨幣政策,繼續在去槓桿與支持實體經濟之間尋求“雙贏”,但是,最終效果並不理想。與此同時,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認可風險防控成果的同時對基本面的判斷與二季度相比略顯悲觀,再加上對逆週期調節與民營企業的重視,可以預計,未來貨幣政策將有所調整。

三季度,包括逆回購、MLF(中期借貸便利)和國庫現金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在內,央行淨投放量較二季度減少了1610億元。8月份,央行被指曾執行定向正回購,與貨幣市場7天利率在8月7、8日顯著下探後又快速回升的變化一致,當時,7天SHIBOR利率甚至比公開市場7天逆回購利率(2.55%)還低了20個基點。此後,7天SHIBOR利率基本都在2.6%以上。9月26日以來,儘管7天SHIBOR利率因為國慶長假對現金的需求已經升逾2.7%,但央行並沒有執行任何投放操作,甚至還因為逆回購到期回籠了1400億元。此外,7月份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繼續下降了0.5個百分點,調整幅度顯著小於二季度的1.5個百分點。

央行在減少投放量的同時,在結構上有意“鎖短放長”,不斷減少逆回購的使用,增加MLF的使用。具體來看,逆回購從二季度的淨投放3400億元轉為淨回籠4700億元,MLF淨投放量較二季度增加了5590億元(自2017年6月以來,投放的MLF均為1年期),國庫現金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期限為3個月、6個月和9個月)淨投放也比二季度增加1400億元。

這一操作框架表明,一方面,央行認為流動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央行又希望壓低中長期資金利率,以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興業研究認為,短端資金的回籠,也能適度加大短端利率波動,控制債市槓桿。

不過,政策效果並不理想。東吳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從8月的金融數據可以看出,實體融資不振,銀行風險偏好較低,信貸仍以票據衝量。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銀行間流動性的充裕並沒有充分傳導到實體部門中。M2同比增速持續收窄,主動去槓桿下由於表外融資收縮帶來的社融增速下滑,是信用擴張的主要阻礙。

央行在8月10日公佈的二季度數據顯示,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上年同期上升30個基點,約有四分之三的貸款利率較基準上浮,這一數字是有統計以來最高。

在此背景下,央行對基本面的判斷也出現了調整。9月29日發佈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三季度例會公告,對經濟形勢和金融風險防控的用詞出現了明顯變化。與二季度相比,會議對當前經濟的看法從“良好”調整為“保持平穩發展”,對金融風險防控的認識從“成效初顯”到“成效顯現”、“宏觀槓桿率穩定”,關於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增加了“不確定性”字樣。

與二季度相比,會議還新增了“高度重視逆週期調節”,“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推動形成經濟金融良性循環”等表述。可以預計,未來貨幣政策將有所調整。

此前,1年期MLF儘管比逆回購能給予商業銀行更好的穩定性,但相對於實體企業的中長期投資,仍顯偏短。交通銀行指出,目前銀行業普遍負債端較資產端仍存在流動性缺口風險。中信證券預計,今年央行還會進行定向降準,以緩解商業銀行負債端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