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時代「網際網路+」對教育的重構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互聯網+”具有“連通性、開放性、融合性和顛覆性”,從人才培養、教育治理、教育服務等領域對教育生態進行重構,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智慧化教學、精準化治理、均衡化配置、融合化組織以及創新性形態。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對教育的重構

智慧化教學

“互聯網+”對教與學的重構即實現智慧化教學,主要體現在智慧教學和智慧學習兩個方面。

在智慧教學方面,“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教學呈現出多種新的形態。教學場所從教室到網絡,實現“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備課方式從個體到合作,藉助互聯網建立協同備課機制,教師可以與其他學校的教學專家和同行開展網上教研;實驗形式從實體到虛擬,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等技術,開展虛擬實驗實訓,支持學生反覆訓練操作技能;評價手段從全手工到大數據,教師能夠利用多種數據分析工具研判教學環節中的各種數據,及時解決教學問題,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實現合理與有效的教學決策。

在智慧學習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連通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分佈式認知、情景認知等學習理論的發展,出現了學習設計、學習活動、學習元等學習資源新形態與新機制,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泛在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不斷呈現,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途徑。數據挖掘與學習分析等技術可以對學習者線上線下學習行為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問題診斷和發展預測,協助教師判斷其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推薦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對教育的重構

精準化治理

基於互聯網的精準化教育治理包括:實現教育“管辦評分離”、面向師生“一站式”服務和基於數據的教育決策等三個方面。

利用互聯網建立新型“政府—學校—社會”關係。“管辦評分離”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之一。“互聯網+”可以作為推動教育管辦評改革的有效工具:政府藉助互聯網管理各級各類學校和辦學機構;學校和辦學機構通過互聯網公開辦學情況和數據;社會基於互聯網新媒體等手段對政府和辦學機構進行評價和監督。

藉助互聯網實現以人為本的“一站式”教育服務。現階段,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職能部門的管理理念落後、協同性不足,“信息孤島”和“信息矛盾”現象並存,造成師生和家長為辦理業務要麼被迫在多個職能部門之間反覆奔波、要麼重複填表。引進“互聯網+”理念,構建“一站式”教育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企業服務總線(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數據交換等技術實現多數事務在一個頁面辦理。

藉助大數據實現科學的教育決策。變傳統的經驗決策為“數據分析、模型推演”的決策模式,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格局。在“互聯網+”時代,多方參與、數據先導、精準管理將成為教育治理的新形態。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對教育的重構

均衡化配置

“互聯網+”支持的均衡化教育資源配置主要體現在:合理配置區域教育資源、跨區域共享教育資源、眾籌共建優質資源。

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導致了傳統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公平。數字化教育資源不受時空限制、不受環境制約。可以利用雲計算、寬帶網絡、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建立資源共享平臺,鼓勵區域內的偏遠貧困地區利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以緩解傳統教育資源的不足。

藉助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跨區域共享。通過建立同步課堂、虛擬社區、學科互動等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實現東西部地區攜手、中西部地區聯姻等機制,將中東部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向西部地區輸送,提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

利用互聯網思維,“眾籌”共建優質課程資源。眾籌課程可以採用“先籌集課程用戶,後建設課程資源”的新模式,充分體現學習者的學習意願,為優質資源的開發者提供比較穩定的收入,有利於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課程供給流程和機制的再造。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對教育的重構

融合化組織

“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組織的重構主要表現為:更靈活的師資配置、更多元的辦學方式、更開放的教學管理。

“互聯網+”時代,師資配置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在課堂內,在線教師主講、線下教師輔導的“雙師制”教學模式逐漸成為薄弱學校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外,學習者個人以售賣個人技能、個人知識、專業經驗等為主的“草根課堂”等新型教育形式不斷髮展完善。“互聯網+”背景下,“人人為師、人人為徒”的平等教育觀念塑造了更加靈活的師資配置方案,將成為改變教育組織形態的重要驅動力。

以辦學主體劃分,“互聯網+”背景下多元化的辦學方式主要表現為:集團化辦學,即教育集團藉助互聯網等手段對多個學校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名校帶新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辦學效益和水平;多方聯動的區域互助辦學,是藉助互聯網平臺,打通區域內各級學校間的聯繫,聚合成教育共同體,實現區域內的優勢互補、區域間的均衡發展;國際合作辦學,利用互聯網的高效連接的特徵,促進國內教育機構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快我國國際化合作辦學的進程。

“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將突破傳統的圍牆內學校的限制。高等教育逐漸推行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學習者可以跨專業、跨學院甚至是跨學校進行課程的學習。打通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職前教育與繼續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數據通道,逐漸建立課程銜接、學分認證的教育“立交橋”。基礎教育中的“走班制”、職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高等教育的“產學研一體化”等都將成為“互聯網+”時代教育管理的新型範式。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對教育的重構

創新性形態

“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性教育形態表現在:虛實融合的數字學校、泛專業泛層次人才培養。

“互聯網+”時代,學校(教育機構)不再是單純的實體學校,而是向虛實融合方向發展。有圍牆的實體校園仍然會在相對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並履行辦學職能;學校建立網絡學習空間,部分教與學的活動在互聯網平臺上實施;藉助雲計算、物聯傳感、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實體校園的設施、設備和場景與數字空間(虛擬校園)聯動,形成虛實融合的數字學校。

“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確定專業、確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被打破,實施泛專業泛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於學習方式的靈活便捷、學習資源的開放優質,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所學專業或實行跨專業學習、以技能培養為主的不確定專業學習;由於學分銀行等機制的建立,鼓勵學生突破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界限,實行跨學校、跨層次的學習,建立“先學習課程結算學分、根據學分類型頒發文憑”的機制。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佈,請及時與我們聯繫進行審核處理。本文節選自:電化教育研究,作者:劉革平、 餘亮、 龔朝花、吳海燕。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網+”對教育的重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