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瓊老師教閱讀:解碼親子閱讀但這兩種方式絕對不行

很多爸媽經常問我們,我知道閱讀很重要,但是我給孩子讀書,他根本不愛聽。也許,是爸媽的打開方式不對哦,下面呢,我就詳解一下,爸媽應該怎麼陪孩子閱讀?

在詳解這個問題之前呢,我要先舉幾個反例,一方面是讓大家反省一下,你是否也這樣給孩子讀過書;另一方面呢,也是讓大家不要這樣做,如果我們先把錯的排除了,那其實離更恰當的方式就不遠了。

反例1:平行式陪伴閱讀

第一種陪伴閱讀的方式,可以稱為平行式陪伴閱讀,這種方式的特點呢,基本上是讀書的家長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書上,他不關注孩子對圖畫書的反應,也不關注孩子對自己講的故事的反應。所以就叫平行式嘛,基本就是沒有交集、沒有互動。

賈瓊老師教閱讀:解碼親子閱讀但這兩種方式絕對不行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否是這樣的爸媽呢?我先生基本就是用這種平行閱讀的方式和我女兒閱讀的,爸爸開始陪女兒閱讀之後,女兒所有的表情啊、動作啊、預期啊,他全都忽略了,就是自己一個勁兒地在講故事,等到女兒已經失去耐心聽不下去的時候呢,我先生就會說,你看,女兒根本不喜歡我講故事嘛!

這樣的閱讀活動中,陪伴的爸媽給人的印象是,他一直在自顧自地說,基本不提問題,基本不知道孩子的情緒狀態。但與父母專注在圖書上的狀態相反,閱讀開始後,孩子往往心不在焉,他在很短的時間後,就遊離在了圖書和父母的閱讀行為之外。即使孩子表面上沒幹別的事情,其實心思早就不在閱讀上了。孩子和大人之間沒有產生共鳴,沒有真正的交流和對話。

如果陪伴閱讀、親子共讀陷入了這樣的模式中,即使大人試圖引導孩子進入到閱讀情境中,也不會對孩子產生大的影響。這種閱讀關係中的大人,持有的是比較傳統的閱讀觀念,他們會把親子閱讀或者閱讀繪本,機械地理解成我說、孩子聽的這樣一種單向交流行為,會忽略掉孩子在閱讀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實,使用這種閱讀方式的大人,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關係也不會太親密。因為他根本不懂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前幾天看媽媽是超人,伊能靜的一句話,我特別贊同。天下沒有不乖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所以,早期閱讀可不僅僅是閱讀,它其實就是親子關係的全部。如果想和孩子擁有親密的關係,也得先從做好陪伴閱讀開始哦。

反例2:偏離式陪伴閱讀

現在,我再來舉一個比較普遍的反例,我們可以稱之為偏離式陪伴閱讀。這種方式也很普遍,孩子和大人在這種閱讀關係中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1、大人會無視或者忽略圖書中文字的作用,只把圖書當識圖卡片;2、家長會誤讀圖畫內容,過分注意圖畫中的細枝末節;3、家長會重視孩子的回答,表面上看是圍繞圖書在做交流,但家長更關心的是孩子是否答對了,實際上,這種交流已經遊離在故事情境之外了。

爸爸媽媽們,再來自檢一下,你是和孩子使用偏離式陪伴閱讀的嗎?如果是,可要引起你的嚴重重視嘍。

如果說我們剛才提到的平行式陪伴閱讀的原因,是父母沒有主動去了解孩子的需求,那偏離式閱讀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陪伴閱讀的成年人,他自己的閱讀水平太低,他自己都難以正確讀懂故事的內容,所以,在對孩子的閱讀指導上也非常乏力、非常無力,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孩子和大人都沒有進入閱讀的情境中。而且,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故事是無趣的,沒有任何挑戰性的,自然也不會提起興趣繼續讀下去、聽下去。

正確的打開方式:合作式、對話式陪伴閱讀

前面舉了兩個反例,如果我們能夠避免這種情況,其實離正確的陪伴閱讀的打開方式已經不遠了,簡單總結來說呢,就是合作式、對話式的陪伴閱讀。在這樣閱讀的過程中呢,父母會鼓勵孩子做出積極的反應,父母還會根據孩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判斷孩子對故事的理解,並能夠及時調整講故事的語氣和語調,時刻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故事講完後呢,父母會向孩子提問題,來幫助孩子回憶故事內容,父母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這麼說呢,很多爸媽還是不明所以,仍然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下手,怎麼讓自己和孩子的陪伴閱讀達到這樣的狀態。

下面呢,就是實際操作的方法了,爸爸媽媽們,這是重點哦。合作式、對話式的陪伴閱讀,最基本的方法,要在最開始閱讀,比如閱讀第一遍時,父母應該使用直接閱讀的方式,父母不要把重點放在提示孩子上,如果孩子關注到一些細節,父母要迅速回應他,不要延伸、不要過多展開,只需要回應孩子的問題,就要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到故事的發展本身上。這樣做呢,是讓孩子可以更多地瞭解書裡的故事。在直接閱讀之後,孩子已經瞭解了故事的內容,這時呢,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可以進行簡短的對話,父母要不斷提示孩子說出書裡的內容。

在這種互動閱讀過程中,父母要把更多的機會和訓練留給孩子,具體的方式呢,包括很多,比如補充性提示,也就是讓孩子將句子補充完整,對於小一些的孩子,比如2歲、3歲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好,我們可以說出前半句,引導孩子說出後半句或者一些關鍵詞,把一個句子補充完整就可以。我女兒現在剛2歲半,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就經常使用這種方式,這很符合她的發展階段,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呢,我話還說不太利索呢,就能和媽媽一起講故事了,所以孩子的成就感會比較足。

再比如5W提示,也就是什麼地點、什麼時間、什麼人、做了什麼事兒,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的5W提示,特別適用於圖畫書,這對擴大孩子的詞彙量啊、語言表達的豐富啊,很有幫助。

再比如回憶性提示,這種方式呢,就是幫助孩子回憶故事的情節,描述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3、4歲以上的孩子呢,會反饋地比較明顯,家長也要比較多的引導孩子說出故事情節。較小的孩子呢,雖然說不出太多的話,這樣方式也會幫助鍛鍊他們的邏輯能力、記憶能力等等。類似的互動方式還有很多很多,根本舉不完。其實呢,大家如果和孩子在閱讀中用心的話,也能發展出屬於你和孩子之間獨有的閱讀方式。

最後一句話,陪伴閱讀可不僅僅是陪著孩子,把書讀給他們,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儘早掌握自己能夠閱讀的能力,所以,越早讓孩子參與到閱讀的過程中,越早讓孩子開始表達,參與主動講故事,孩子就會越早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